生物(心得)之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论文之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陈亚新江苏省通州市先锋初级中学  江苏  通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弊端是:教师“依纲靠本”地教,学生死记硬背的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效果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中学的生物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是改变这个弊端的最好途径。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需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人体内能量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内容时,由于较抽象难懂,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易接受,因而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此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出消化道的图解。学生边看书边在图中找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初次消化场所、主要消化场所,然后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消化后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然后,让学生在图中标出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拿笔把消化吸收的图解画下来。这样,一画一讲一议使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形象化,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运用生物学图解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心境下形象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达到愿学、乐学的效果。2  ‎ ‎ 巧设问题引导参与,激发学生的思维2.1问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的设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充分研究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联系的兴趣因素,做到知识性有趣味性相结合。例如:CO 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太平淡,不会引起学生兴趣,如果改成:在炎热的夏天,植物的气孔关闭了,光合作用的强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有较大的兴趣,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2.2问题用有科学性和启发性问题的科学性是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讨论的前提,也是学生自主性体现的质量保证。问题必须科学、清晰、无歧义,不能模棱两可。例如“光合作用是什么时候进行的?”学生就会答“白天进行”,如果改成“光合作用需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则问题就明确,学生容易回答。又如“炎热的夏季中午植物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为什么会下降?”学生往往答错或者答不出来。此时需要教师分层化解:“气孔有什么作用?”、“暗反应的反应物是什么?”经过启发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此,科学的设问应该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摘不到桃子,教师竖梯子”,从而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参与。2.3问题要有层次性    如在探究了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后,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的增强而增强的,当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此时可以进一步设问:为什么光合作用不再继续增强?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内外因素有哪些?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内部因素有叶绿素的结构、色素、酶的数量等;外部因素有CO ‎ 浓度、温度等。同样在探究CO 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也可以进一步设问,加深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能不断引领学生从一个发展区向另一个发展区进步。3  鼓励求异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问、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去分析、说明生命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不依常规、与众不同地提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是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我上实验课,并不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分头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老师预期的目标。如蒸腾作用的实验,我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的研究课题给课题组(相当于实验组),结果第一课题组所做的设计和课本上的不同,在同一棵植物上不同枝条上剪去叶子,绑上了一个塑料袋,增加了研究的科学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绿叶在光下释放氧气,学生实验时将实验装置中倒置的充满水的试管改为倒置的充满水带刻度的量筒。稍微改进一下方法,既能看到绿叶在光下释放氧气。又能测量出放氧量。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不但喜欢学习生物,还能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研究的课题。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启动,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创新思维会在这种不断地探索中很快形成。4  图文结合,激发想象力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有些器官的结构复杂难以观察,有些生理活动难以理解,又不好演示,这些内容单靠抽象的讲解,学生接受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图解中去,以图解的形式反映出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力求图文结合,以图析文,使语言文字阐述与图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效果肯定不一样。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可以训练学生利用生物学图解提供的条件,尤其是隐含的条件,积极探索生物学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形成理性技能,并初步学会应用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尿液的形成”一节中,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肾单位的组成,这些知识点都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我们首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出肾单位的图解,并在图中用动态的闪烁箭头表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让学生边看教材中的讲解,边分析肾单位的结构图,然后学生之间讨论、质疑、分析:“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吗?从这里渗出什么物质?肾小囊里有什么液体?尿液里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肾小球里血液是动脉血,到了肾小管外却变成了静脉血?”‎ 等问题。学生认真观察,有些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肾小球、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血液的变化,原尿、尿液的形成过程都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则不能。这时候,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已理解的学生启发了未理解的学生,问题逐渐得以解决,学生掌握了尿液的形成过程,肾单位的结构组成,从而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象这样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