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教学工作中的德育资源及运用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教学工作中的德育资源及运用策略

数学论文之浅谈教学工作中的德育资源及运用策略 ‎ ‎  俗话说:“百行德为首。”可如今青少年“缺德”、“失范”现象却屡见不鲜,其成因是复杂的,但关键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有“病”。可见,青少年的德育工作迫在眉睫。所以,学校应该坚持以德育为首。“教育何为?学为人而已。”‎ ‎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开展道德教育总是选择单独的时间,举行专门的活动,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而平时却不管、不顾、不问。其实,我觉得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真正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将这一点一滴的资源挖掘出来,并借助于各种渗透方式,将德育融化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才能达到最好的德育效果。‎ ‎  第一,教师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 ‎  我亲眼看过这样一个场景:放学了,学生们按照不同的住址排好路队等待回家,一位老师为了能够提早回家,拉着自己的孩子排在了最前面的那一队,可孩子使劲挣脱了大人的手,跑回了属于自己的队伍,这时孩子遭到了大人狠狠地责骂。这虽然是一件不引人注意的小事,但老师的这一不经意的言行很可能会在孩子,甚至其他学生心中播下不道德的种子。其实,在学校里类似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如:老师绘声绘色地“传授”‎ 学生考试作弊的方法;老师嗑瓜子,将瓜子壳随手各有乱扔;升国旗时,学生立正、肃静,老师却言谈甚欢……平时,老师在课堂上大呼文明道德,可自己却做出这种种不道德的行为,如此的“道德教育”实在令人担忧。这种所谓的“假、大、空”的道德说教缺乏信服力和感染力,不可能有实际的教育效果。有句话说:“大德无形,大爱无声。”我认为德育工作关键在于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都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素养。‎ ‎  那一年,我第一次接手六年级,当时那个班是全乡成绩倒数,也是被称为“道德败坏”的一个班级。刚开始,为了震慑住他们,我想尽了招数,严厉的训斥,恶意的惩罚,但仍不见丝毫波澜。打群架、进办公室偷东西等事件天天上演,他们接受的惩罚也天天不断。终于,有许多学生在周记上给了我很坏的评价,他们的指控让我深深地反思起来:教育不能求快,“欲速则不达”,特别是道德教育。我也终于明白是我的心急使我丧失了道德修养,不正好给他们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吗?我的暴力惩罚更是滋长了他们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思想。‎ ‎  在之后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再没有实施暴力,当他们打群架时,我利用法律案例使他们认识到打架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当他们有人小偷小摸时,我利用故事和亲身经历使他们明白是非黑白以及知错能改的道理;我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教会他们也同样学会倾听;我从不打断他们说话,教会他们学会尊重;我总是把手中的垃圾丢进垃圾桶,教会他们爱护周围的环境……总之,我用我的言行举止慢慢地征服了他们。一年后,虽然他们没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我相信他们都是以优异的人格毕业的。‎ ‎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以优雅的风度、端庄的仪表、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等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从而进行春风拂面般的道德教育。‎ ‎  第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熏陶。‎ ‎  语文学科具有双重功能:一为教文,二为育人;那么语文教学中自然就有双重目标:一要提高提高的语文素养,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就决定了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使命。而在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的今天,使许多教师忘却了语文学科育人的目标,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无休止的词语抄写、句子练习,仍是语文课堂的主角,学生也是身陷于题海之中不能自拔。于是,成绩提高了,道德却沦丧了。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要充分地挖掘语文课堂资源,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德育的熏陶。‎ ‎  下面我就《卡罗纳》这篇课文说说我是如何将德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中的。‎ ‎  《卡罗纳》讲述的是卡罗纳在失去母亲后,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的事情。那么,“爱”‎ 的教育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  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卡罗纳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句子,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他们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卡罗纳的悲痛和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  在读和悟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大家的行动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使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道理之后,我又进行了课外拓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谈一谈对这个道理的体会,让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  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比比皆是,关键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能不能深挖其中的思想道德内涵,从而将其渗透于学生的心中,使他们产生共鸣,得到熏陶,这样语文的德育功能就能发挥地淋漓尽致了。‎ ‎  第三,人际交往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  在学校里,人际交往包括师生交往、同学之间的交往等等。而之前说到的“学生从教师言行中受到的潜移默化”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的德育熏陶”,基本上都将体现于这样或那样的人际交往中。所以说,人际交往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的许多优秀品质,包括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奋学习、勤俭节约等都是在这些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 ‎  1、利用师生交往,渗透德育思想。‎ ‎  一直以来,师生之间总有强势与弱势现象存在,这种强弱势的鲜明对比,实际上潜藏着隐蔽的师生交往的不得因素,从而形成德育危机。要消除危机就必须先削平强势,创设民主的交往氛围。比如:教师禁止学生上课交头接耳,那么自己就要做到上课拒接手机;老师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就要及时批改作业并反馈……只有在民主的交往氛围中,老师的模范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道德教育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去。‎ ‎  2、利用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德育新人。‎ ‎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多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彼此的影响也是最深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看到同桌的字写得漂亮就刻意模仿。其实,如果老师能很好地利用这种交往关系,就能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且特别要注重榜样的作用。‎ ‎  我在班上就经常说:“××同学字写得很漂亮,大家跟他学一学。”“××同学学习认真,大家多向他学习。”“××同学乐于助人,值得大家效仿。”……就这样,这些学生的各个优点被一一提取出来,之后他们得到了同学的关注、效仿,他们做得越来越好,同学们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不少。‎ ‎  人际交往是道德体现,也是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逐步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  总而言之,教学工作中的教育资源与青少年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无息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教师,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如春雨般,润物于细无声之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