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表明学生有主动发现和探究的意愿及需求,发现和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和本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探究性学习方面都动了一番脑筋,但仍有部分教师因自身科学素养的限制及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偏差,形成了许多探究学习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许多貌似热闹、自主的探究,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呢?现谈一下我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名言:“思维自疑问和惊奇的开始。”由此可见,学生有了“疑”,就有了解“疑”的动机、有了学习目标、有了探究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探究”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老师想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谁愿意与我合作?王丽同学主动走到讲台前,我让他站到我身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生甲:“老师比王丽高。”生乙:“老师比王丽胖。”生丙:“王丽的胳膊比老师的短。”……我说:“老师和王丽站到一起,你们发现了这么多问题,今天还有两位朋友,他们也站到了一起,看看他们在比什么呢?出示课件:”2004年亚典奥运会体育运动场上,中国女子组69公斤级举重运动员刘春红抓举和挺举总成绩为275公斤,美国选手总成绩比刘春红少了14公斤。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谁能拿到这次运动会的金牌吗?”你们怎么算的?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来源于生活,仿佛自己是现场观众。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主动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理解了:“比多比少”的实际意义了。因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这样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降低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合作探究热情。 二、 实践操作,提高探究的能力。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目前,在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包办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老师在上面辛辛苦苦的操作,学生在下面认真的看,看了之后说结论。这样做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倒不如引导学生动手做。因此,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教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统一规格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小剪刀、刻度尺等学具。问:“你能用准备的工具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不同的结论,生甲:“我们用剪刀从角的顶点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量出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生乙:“我们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画一个高,然后沿着高剪开,再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也能拼出长方形,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既是所求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拓展延伸,体验探究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本中的不少习题偏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学生难于理解。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从课堂拓展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同时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可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组织学生到附近矿泉水厂调查日产量、日销售额;到社区调查贫困居民户;到村委会调查农民每年人均收入情况;各种农作物亩产量等。把实践结果记录下来,制成统计图(以小组为单位)。 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表现自己的欲望,也有得到老师和同学赞扬的心理欲望。教师以赞扬、欣赏的态度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的一种鞭策和促进。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在充满生活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