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巧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让文本焕发生命的灵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巧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让文本焕发生命的灵动

语文论文之巧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让文本焕发生命的灵动 ‎ ‎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还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那么如何让学生读懂、吃透这些美文呢?阅读是关键。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话,即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读的地位,教师只是众多读者中的一位,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会、想象。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与文本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一时还不能与文本对话,即使有了对话,其深度与广度还远远不够。教师也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常常施展不了拳脚,使许许多多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方兴未艾的今天,多媒体的出现,以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它的出现如一缕春风,抚平了以上述说的几个方面的缺陷,能让平面的语言变得立体丰满,能把静默的语言变得灵动,富有生气,让文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的光辉,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撞击中,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  一、在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让文本说话 ‎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说过:“诚然,一种文本并不像另一个人那样对我们说话。我们这些努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自己让文本说话。”‘让文本说话’并不是让文本自己发出声音,而是通过某种媒介,让文本不再是平面、静默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立体,丰满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文本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深刻的内涵。众所周知,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上以其直观形象(画面、声响等)的特点为文本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架起了一座桥梁,它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情感体验。‎ ‎  1、直观对比,品味语言 ‎  例如《罗马速写》这一课中在说明罗马城的古老时,我利用实物投影仪的演示功能,把这两段文字展现出来:其一,古城的建筑大多有200年以上的历史,一砖一石,一街一巷,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其二是课文的原句。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对比两个句子的异同,再引导他们分析理解出原句中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为学生理解全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这种做法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高效。‎ ‎  2、利用网络,激活思维 ‎  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之前,我专门开设了一次网上阅读课。我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对卢沟桥先自行探究一番。同学们通过登录卢沟桥的网站,依据文本所描述的内容,从建筑特点和历史两个方面了解了卢沟桥。由于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大量详尽的文字资料,所以学生在正式学习课文时,抽象的语言化成了具象的画面,理解起来自然就不那么困难了。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突破了以往教材阅读的局限性,充实了文本的背景,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多维体验,文本因网络而变得更加精彩、更具磁性。‎ ‎  二、在生动逼真的动画中 ,让文本有趣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对于动画有这着出自本能,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些鲜艳的画面,诙谐的话语,有趣的形象,无不冲击着他们的视觉,直抵他们的心灵。Flash动画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能创设文本的情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和乏味。教师可适时恰当地运用flash动画,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去感受,从而加深体验,去感悟文本的真谛。‎ ‎  1、 营造氛围,以情生趣 ‎  运用flash动画,通过情景画面,营造出文本特定的氛围,使文本读起来更有趣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对文本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  如:我在教《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播放了一段网上下载的《二泉映月》flash动画。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清澈的河流,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其倒影映入水中……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 阿炳。”“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阿炳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动画渲染了与文本相贴切的内容,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产生了阅读期待,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  2、拓展思维,激趣想象。‎ ‎  flash动画能生动的再现文本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小池塘》一课,我依据文本内容制作并播放了这样一段动画:小池塘迎来了他的春天,有风的时候,水面一闪一闪的;没风的时候,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一群悠闲的小白鹅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我问学生:“为什么说白云像白鹅呢?”由于有了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白云”为什么像“白鹅”‎ ‎,接着我顺势让学生想象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呢?它们像什么呢?动画给了孩子们具体的情境,就仿佛把孩子们带入了现实中一般,这样学生想象的大门瞬间就被打开了,说出了许多充满童趣又真切生动的话语。‎ ‎  三、在声形并茂的课件中,让文本生情 ‎  语文本身是一门具有相当情感性的学科,一切学习和体验活动都要在带着丰富情感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如果摒弃了“情感”这颗扣开语文学习大门的金钥匙,那么一切对知识的认知与赏析都将沦为一纸空谈,语文学习也会陷入 “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轮回。因此想要切实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事半功倍的教学状态,就必须至力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语文学习的情感共鸣。音画结合的课件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  1、再现生活,情感体验 ‎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让学生体验母亲的辛劳,从而教育他们要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把阎维文演唱的《母亲》根据需要剪辑成四段情景:入学时,母亲帮孩子背着书包;下雨时,母亲帮孩子打着伞;委屈时,母亲为孩子擦干泪水;生病时,母亲守在孩子病床边;在他乡时,母亲又遥望远方牵挂着孩子……‎ 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听着《母亲》这首曲子,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激发起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我及时引导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联系实际提问:看了这些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无不浸透着母亲的心血,无不蕴涵着母亲的辛劳,母爱无言,我们应该以加倍的爱回报母亲,回报所有关心我们的人。”这是学生观看课件后最深刻的体验,同时,再次回到文本,学生与作者再次进行心灵的撞击,对文本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课件的参与对学生准确感受、把握全文的基调很有帮助。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益。‎ ‎  2、填补空白,丰富情感 ‎  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填补。这些“空白”的填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文本补白,既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一次著名的冲刺》时,由于该事件距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和“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 这两句含义深刻的话语,仅仅依靠理解派特利在比赛最后阶段顽强的表现和反复朗读等策略,让三年级的小学生来理解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我在网上下载了两段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感人的场景,再配以文字说明:一段是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为了给白血病的儿子治病,以三十三岁高龄还代表德国队参加跳马比赛,一举夺得银牌的故事。从这位运动员坚忍不拔、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中,所体现出的伟大母爱更令人佩服。另一段赤道几内亚二十二岁的游泳选手埃里克?莫桑巴在参加奥运会前八个月才学会游泳,虽然在比赛中他入水、划水、转身等动作笨拙不堪,但是他还是坚持游完了全程的故事。这体现了他与本课主人翁一样拥有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给予了学生视觉、听觉乃至心灵上的极大冲击,为学生真正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搭上了几级台阶,努力消除了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学生说这两段话表达的含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 ‎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如果不恰当的运用,也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巧用。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文本焕发出生命的灵动,让学生从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提高对文本感悟的质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