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在磨砺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2009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参赛感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在磨砺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2009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参赛感悟

历史论文之在磨砺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2009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参赛感悟 ‎ 在磨砺中成长    在付出中收获---2009年东莞市高中历史优质课参赛感悟  内容摘要:本文以2009年市优质课比赛经历为核心,结合备课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认识到上好一堂课必须要雕琢教学语言、围绕课程中心、积累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坚定了对优质课常态化的追求。关键词:雕琢语言  围绕中心  学习  积累  创新2月底,接到通知,今年由我参加“东莞市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从开始准备,到比赛结束,前前后后忙碌了一个半月。这期间有辛苦的付出、有痛苦的折磨、有收获的欣喜,更有进步的快乐。这次参赛,收获良多。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善于雕琢自己的语言。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很多年轻老师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却忽略了最基本能力—讲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次优质课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 ‎,这个主题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我们一定不要丢掉自己的坚兵利器。不管技术怎样进步,课堂上最具魅力的,始终是教师的语言。这次优质课使我真切的体会到精炼、准确、幽默而又传神的语言在课堂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比如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一课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买办”的涵义,我做了如下描述:“洋人来到了到中国,可是语言不通,要做成一笔生意,难呀!通常的情况是大眼瞪小眼,眼睛瞪到酸,买卖还是没做成。这种情况下大家说该怎么办?” 原本认为这样的叙述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没想学生听到这里都愣愣的,跟我没有丝毫的共鸣。问题出在哪呢?思来想去,我觉得应该是自己的铺陈叙述不够传神。反复雕琢后,这段文字变成了“洋人带着洋货来到了到中国,可是语言不通,要做成一笔生意,难呀!你说这黑眼睛瞪蓝眼睛,瞪了好半天,生意没做成,火药味却瞪出来了。这可为难了洋人,大家说该怎么办?”同样是“瞪眼睛”,但从“大眼瞪小眼,眼睛瞪到酸”到“黑眼睛瞪蓝眼睛,瞪了好半天,生意没做成,火药味却瞪出来了”的变化,更传神、更幽默的表达出了洋人初到中国的难处,学生的反应热烈起来,对“买办”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在《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中,我把这一课设计成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近现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未来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三部分。但是,如何把这几个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又能很好的突出本课的主题---“变化”呢?最初我用了这几句话来统领:“便捷----延续了千年的理想;变化----在近代历史中发生;未来----让我们一起来畅想”。然而这三句话问题是很明显的:干瘪、缺乏文采、没有对比、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突出主题。反复琢磨后,我作了如下修改:“梦想---在历史中延续;巨变---在碰撞中发生;蓝图---在激情中畅想”。用“梦想---在历史中延续”‎ 说明在古代人们一直希望交通和通讯方式更加便捷,为本课的内容作了铺垫。再用“巨变---在碰撞中发生”说明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传统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变,突出本课主题。在这一基础上,用“蓝图---在激情中畅想”,启发学生思维,畅想未来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修改之后,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环环相扣,学生学起来也如沐春风。第二,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中心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紧密围绕这一中心。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一课中,我以郑观应为个案,结合他一生的经历来讲述本课的内容。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讲一段书本的内容展示一段郑观应的经历,但上完之后的感觉是整节课非常散,没有中心,未能突出郑观应这条主线,相反,他在整个课堂中变得可有可无,有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如何才能使他的经历与本课的内容充分结合,起到统领本课的作用,而不再是课堂内容的一个陪衬呢?反复修改之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本课内容展开之前用“1842年--初生小BB;少年时代--看风云变幻;青年时代--闯荡上海滩;中年时代--商界白骨精;暮年时代--著书述理想”这几句话简要概括郑观应一生的经历,明确抛出郑观应这条主线,然后再用每一个阶段中郑观应的经历来反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样修改以后,郑观应不再是羞羞答答、若隐若现,而是真正起到了统领本课的作用。在处理这一课的“鸦片战争之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一目时,我结合郑观应少年的经历,讲到:“‎ 郑观应小时候很喜欢听爷爷讲故事。听得最多的,是嘉道年间,英国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后来,朝廷便派林则徐来广州查禁鸦片……”在这里,又把鸦片战争大肆描述一番。试讲后,发现这一问题跟本课要解决的核心---经济结构的变迁没有大的关系,属于无效教学。于是,我将这一部分作了如下修改:“郑家世代居住于广东省香山县雍陌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业为生。平日里男人们主要负责耕种自家的田地,女人们在家相夫教子,空闲时织一些麻布或是棉布补贴家用。”铺陈之后,直接提问:“这是怎样的生产方式?”‎ 引出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然后再叙述鸦片战争之后农村的一些新变化,说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这样修改之后加强了提问的针对性,与课堂中心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在《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中,最初我将这一课设计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古代、近代、现代以及未来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但试讲之后发现这一设计时代太多,本课要传递给学生的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主要是近代以来的巨变,我既设计了近代,又设计了现代,甚至还畅想了未来,把本课的主题给大大的分散了。要想让内容集中,只能是颠覆自己最初的思路了。把古代作为背景,近代作为主体,未来作为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这样修改之后主题就突出了。但现代部分我收集了大量图片,还有一些自认为不错的课堂活动,虽然很不舍得放弃,但为了全局,只好忍痛割爱,将这一部分砍掉了。第三,教师要乐于学习,勤于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教师而言,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尤其重要。虽然我们都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但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走出校园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将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是一个难题,客观上就要求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能及时吸纳、更新自己的知识。通过这次优质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和积累的重要性。比如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一课中,我选用了郑观应做个案,这一思路来源于我一年前阅读的一本书《近代强国之路的探索者---郑观应》。在《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中,我大量运用了课本以外的图片来说明交通、通讯的巨变,其中有一幅中国移动公司某营业网点的宣传广告:“中国移动电话卡,一边耕田一边打”(见左图)。这幅图片本是以前上网的时候看到的,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便收集了下来,没想到这次就发挥了它的作用。新颖的图片带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起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同样是在做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为了实现从第二目“巨变—在碰撞中发生” (即近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到第三目“蓝图—在激情中畅想” (即畅想未来的交通和通讯方式)的过渡,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一个好的方法。后来,在看电视的时候,中国联通最新品牌推广广告中的一句广告词“如果说现在震撼了过去,未来将怎样改变世界”‎ 给我了灵感。在本课中,过去指的是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现在指的是近代以来的巨变,而未来不就是第三目的内容了吗?于是我把这句话借用过来,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堂上的一些细节问题,日常的积累也大有用武之处。如我在讲述洋布的优势时,就采用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雕牌洗衣粉”的广告,稍作改动:“穿一次就知道是我想要的,穿一次就离不开它”。这些学生极其熟悉的语言出现在课堂中既亲切,又调动了气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再比如为了鼓动学生踊跃发言,我借用了魔术大师刘谦在春节晚会上为了调动气氛所讲的一句话:“太不可思议了!没有掌声太不可思议了”,一句话把学生逗乐了,掌声随之而起,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起来。第四,教师要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讲述,当然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讲述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其他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我在讲述之外还设置了一些选择题和探究题目,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来组织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但我还是感到方式、手段有些过于单一了。在听了其他选手的课后,给我很多启发。除了设置选择题、讨论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入其它多种方式,比如鉴宝、对图片进行排序等。多样的形式,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雕琢教学语言、围绕课程中心、积累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手段,这些道理看似简单,但要内化到教学实践中却并非易事。通过参赛,我深刻的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也明白了上一堂好课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段经历,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有了这段经历,前行的目标更明确了,步伐也更加坚定了,在教学的道路上,我将不断探索下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