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新课程下儿童水墨画教学之思考
美术论文之新课程下儿童水墨画教学之思考 小学美术论文新课程下儿童水墨画教学之思考温岭市泽国二小 徐军萍 [摘要] 改革儿童水墨画教学,不应走入传统误区与现代误区,在培养孩子良好笔墨感觉的基础上,注重其兴趣激发,丰富其表现方式,拓展其创造空间,使水墨教学既随时代发展,更随儿童的需求。[关键词] 游戏化 多元化 时代发展 感知 情感 创新 由课程改革带动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正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少儿美术尚未受到一系列规则原理为指导的系统训练的影响,显示出原始的、未开化的特性,其精彩之处在于率直、天性、非理性,表现出对色彩、线条、形式、形状等元素的直觉。有利于发展儿童感知能力、激发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培养儿童创造精神、实践能力,树立儿童自信心方面更有其独到的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尚属弱项。其实对于儿童来说,只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儿童完全可以像用其他媒材一样,在宣纸上自由挥洒,表现出色彩的绚丽多彩、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在水、墨、色的交融中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当我们环顾当今的儿童水墨教学时,难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面对传统中国画发展的多元性与现实的多方面不足,我们似乎解决得有些力不从心。水墨画在儿童教育中究竟是怎样的状况呢?经笔者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误区:其一,走入传统误区。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最为突出的即是以模仿技法“程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与以往水墨习画方法一样,临摹成了唯一的习画手段,此类教学题材单一,有的专画葫芦、有的专画牡丹、有的专画鱼虾;技法单调,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哪笔浓、哪笔淡,都有明确规定;观念保守,唯熟练模仿为评价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把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实在令人惋惜。还有些或是买上几本大师的作品集抑或是某个自封大师或随便冠以“素质教育丛书”之美称的作品集……在孩子稚嫩的手中得以再现,水墨表现的不确定性与孩子对材料的难把握和造型能力的欠缺三样一结合使其作品具有了某种纯绘画意义上的稚拙与单纯,而这种稚拙与单纯恰恰是我们成人绘画最缺少的东西,于是老师与家长对这种成果津津乐道。在兴奋之余我们何时自问过:如果偶然的成果成了教育的目标,那么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但实际上,传统派教学在目前的儿童水墨教学中仍占统治地位。这一现状也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关注,杨永青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但因为缺乏创造性,却把笔墨技法作为教学的全部,儿童的创造性便给一些传统程式套住,不利于向更广阔的审美领域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不敢去表现其它的生活内容。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的‘小名人’,以后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甚为可惜。”卢沉教授亦大声疾呼:“ 天趣难得,这是儿童画所以迷人之处,辅导儿童学画,首先应把顺应儿童天性、保护儿童的天趣放在主导地位,儿童水墨画更应如此。” 其二,走入现代误区。笔者曾看到诸如此类“实验”作品。水墨在此仅是一种材质,不!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笔和墨由宣纸的平面转向了立体,转向了装置。这种在为了追求“新意”,让儿童超极限的在作品中使用并不熟悉的新媒介新技法,以此来达到所谓的学术前瞻性,这是那些“现代派”水墨教学产生的根源。成人作品中本已落伍的表现形式却在这里进入了儿童的作品,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观念”——尽管这种观念未必是孩子的原创,尽管这种观念充彻暴力、压抑、怪秘,但既然打着“水墨”的旗号,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丢掉水墨的本质。试问丢掉水墨的本质来谈儿童水墨教学革新,还有意义吗? 近二十年来我们学习西方教育理念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教育的许多优质基因也丧失殆尽,真正的素质教育体系在我国实际上仍在摸索阶段,美术教育尤其如此。在此关头我们需理清思路、从教育规律出发,思考出一条合乎教育规律与时代节拍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新路子。这几年,我在水墨画教学中(课堂教学及水墨画兴趣班辅导中),主要教他们学会中国画的造型方法和掌握运笔蘸墨的基本规律。画面构成一般由他们自己安排,给孩子们留出发挥的空间,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鼓励他们画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他人,又不重复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个个都是大手笔。在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发展水墨画教学的经验。一、注重兴趣激发,水墨教学游戏化。儿童的心智成长无一不是从游戏的兴趣出发的。教学游戏化,是谋求把枯燥的笔墨知识溶于有趣的游戏当中,使笔墨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追求游戏的境界,在游戏中积淀一个人的素质,淡化目的,强化手段,重过程,轻结果。儿童水墨画的学习从游戏开始,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也契合了水墨画抒情达意的意象特征,正如郭怡琮教授所言“水墨画是高雅的、深奥的,同时又具有易于普及、自由的、游戏的一面......”儿童的笔墨游戏蕴含着鲜活的墨象认知和愉悦的创造契机。孩子们在笔墨游戏的过程中既释放了心灵,也品尝到创造的喜悦,从而使笔墨的体验更具“切肤之感”。如中国画很讲究线条,可以让学生练习线条的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用毛笔画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来进行钓鱼比赛,或进行用毛笔画线条走迷宫,学生兴趣也非常高,以后用线条画画就会逐渐得心应手。再如可以让学生一起做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使水墨相溶,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水墨画的技巧,并充分体验到线条的流畅之美、笔墨的层次之美、用笔的变化之美。 笔墨游戏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周密的步骤,虽曰“游戏”,实则活动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应充分体现,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游戏而游戏的做法,显然是缺少教学深度的。游戏后的交流总结切不可勿视,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可意会,可言传”,这正是体验的升华,将个体体验整理、综合,从而达到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尝试欣赏写生,水墨教学多元化。1、在笔墨欣赏中感知笔墨。笔墨欣赏应注意作品风格的多样,古今中外的水墨作品,只要适合儿童的审美情趣,都可提供给他们,如石涛、朱耷、吴冠中、赵无极、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经典水墨之作,及虽非大师但有一定探索性的现代水墨作品。欣赏过程应以“情”为纽带,使儿童从对笔墨情趣的感受提升到对生命情趣的感悟,用全部的感觉去拥抱水墨的形式、语言。把感受放在欣赏的第一步,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就是把人放在比艺术作品更重要的位置,儿童的主动精神才是欣赏活动的源泉。欣赏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至关重要,将线条的粗细、方向、收放变化,墨色的交融、组合规律等巧妙地融入“问题情境”之中,从而达到感知笔墨的目的。2、在笔墨写生中表现笔墨。众所周知,水墨画存有严格的程式规范及与程式规范互为表里的价值体系,用水墨直接进行写生一直是水墨画的一大难题。但对儿童而言,他们的原创能力远远超过成年人,他们对笔的“骨法”、墨的“气韵”有了“一知半解”之后,会凭着直觉大胆而兴奋地描画物象并对物象进行构造性的意象创造。“ 儿童依靠直观知觉进行写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物象,记忆和知识使得一切知觉更为丰富起来,似曾相识的形象和对绘画空间的特殊解释,是知觉思维对所见物象的添加和装饰。” 他们的写生作品也许会有许多“不真实”或“出人意料”的“错误”,长期从事儿童水墨画教学探索的史方方老师称之为“美丽的错误”,恰恰是这“美丽的错误”让大师心动,让大师汗颜,要不毕加索怎会公然提出向儿童学习呢?在水墨画《花和树》中,我让学生走出教室,先从校园中找,然后到校外找,到公园、到农村去找,引导学生观察小草颜色的变化,吹落的枯叶,丰收的水果,金黄的稻田,盛开的菊花……再让学生观察远近不同的花的大小,不同花的造型和颜色,观察有的花朵在前面,有的花朵在后面,并将他们看到的立体世界通过毛笔表现出来。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自由选择多种颜色画画,运用不同技能自主地画画,将自然界中的美通过水墨画表现出来,结果小朋友们的创造力超出了我的想象,看!一朵花正含苞欲放,另一朵花却害羞似地躲在它后面露出半个脸;一串红正从花丛中窜出向你打招呼;一朵花的花瓣有红颜色、黄颜色,花蕊却是绿颜色…… 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尽管这些作品看上去幼稚可笑,但学生们将心里美的情感通过笔尖流淌出来,它具有明确的个性和心意。三、精选教学内容,水墨教学多维化。1、传统题材出新意,幅式多样形式新。教学中可通过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画一画、评一评、创一创等活动,积极创造调动儿童内在情感和动机的情境,在多层面参与中,建构起新的知识,做好梅兰竹菊等一些传统题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新链接。求变、求异是儿童的天性,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丰富,幅式多样,如扇面、斗方、屏条等也可让儿童尝试,运用全新的构图形式来拓宽视野。2.讲讲成语故事,学学古诗配画。 课前收集成语故事或琅琅上口的古诗,在课上理解交流成语的含义、古诗的意境,调动儿童的绘画冲动,不但能够增强儿童的文学修养,还能让其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渊源。教师要鼓励儿童积极调动中国画诸多的审美因素加以表现,包括题诗、题字、用印等,使作品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一曲优美的歌。 3、画画名人故事,生动活泼见情趣。前一段时间,我也试着让孩子们画爱因斯坦、齐白石、马三立等名人肖像。活动时,通过讲名人故事、看照片,让孩子们谈感受,使他们对名人以及对名人的五官特征有所了解。然后,分析一下面部结构,等孩子们心中有了底,就直接在生宣纸上着墨,不打草稿。老师一般不做笔墨示范,只提醒他们头发、眉毛、胡须用墨浓些,其余用墨淡些就可以了。他们没有模式,凭着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的作品,彼此距离拉得很大,人小手笔大,把画画当成游戏,有时整张宣纸画不开一张脸,从不顾及形象的似与不似,随意涂抹,线上加钱,墨与墨、墨与色相融相破,含蓄、抽象,耐人寻味,显示了儿童特有的艺术灵性。4.现实生活找题材,挥毫泼墨乐趣多。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水墨画,让他们在生活中观察,积累资料,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大千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种图象是永恒不变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事物,掌握其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把平时观察的印象储存起来,为美术创造活动积累素材。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大胆创新,儿童水墨画教学的空间就能越拓越宽。四、不断探究创新,水墨教学时代化。“笔墨当随时代”,前人早就表明了关于笔墨的开放性、动态性观点。社会的进步要求水墨画的发展,然而任何发展都必须在借鉴和吸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我们从一大批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水墨画家的作品里,寻找到他们将传统笔墨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痕迹。他们有的来源于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有的借鉴敦煌壁画,有的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例如在表现《飞的感觉》,就可以充分借鉴敦煌壁画上的形象。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能在画面中表达出各种各样在天空中飞的方式,如骑动物、坐飞机、乘热气球、跳翘翘板、踩风火轮等,方式虽多种多样,但由于未曾直接体验,飞的感觉到底怎样?动作、神态如何?在这一层面上表现得生动的却不多。敦煌壁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众多的飞天形象,个个体态婀娜多姿,动感十足,这个“飞的世界”为孩子们创设了最生动的感知情境。 儿童水墨画的笔墨既应“随时代”,更应“随儿童的需求” ,这是我们研究儿童水墨画教学的宗旨所在。儿童的需求是一种活跃的心理因素,当新的需求产生时,与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矛盾,平衡受到破坏,新的矛盾和斗争开始,经过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又形成新的心理结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儿童就会不断进步。当儿童对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处于“力不从心”的失衡状态时,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借鉴与吸收,找到新的方法,满足他们表现、创造的欲望,促进他们个性成长。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才能让儿童保持学习水墨画的持久兴趣。 参考文献:①史方方著《儿童水墨画指导》编后语,岭南美术出版社 ②罗恩菲德著《创造性与心智的成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③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民美术出版社 ④李建平《课程改革:教师要直面“蜕变”》⑤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大出版社⑥刘荫祥《我的儿童水墨画教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