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体现课改理念 让计算教学亦显魅力
数学论文之体现课改理念 让计算教学亦显魅力 体现课改理念 让计算教学亦显魅力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 高伟摘要: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占有50%以上的容量,但教学现状却另人担忧:学生感到枯燥;教师觉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千课一面。笔者对产生以上现状进行分析归因,并试图从教学目标改革——三位一体;计算内容改革——现实性、富有挑战性;学习过程改革——主动性、个性化;计算练习改革——充分运用、注重发展等方面阐述笔者的一些见解和观点。关键词:计算教学 目标整合 算法多样化 练习设计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习内容最多,学习时间最长。据不完全统计,计算的课时占小学阶段数学总课时的50%以上。占了如此比例的计算教学,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份量又是如何呢?笔者为此特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对象:28位一线数学教师和131位学生(不同年级的三个班)。调查内容:你最喜欢教(学)的内容及原因。调查结果如下:表(一) 教师对教学内容喜好情况调查表 教学内容 最喜欢教的内容 最不喜欢教的内容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概念 1 3.6% 10 35.7% 计算 9 32.1% 6 21.4% 几何图形 15 53.6% 0 0 应用题 3 10.7% 12 42.9% 表(二) 学生对教学内容喜好情况调查表 教学内容 最喜欢学的内容 最不喜欢学的内容 人数(人) 百分比 人数 (人) 百分比 概念 6 4.6% 34 26% 计算 41 31.3% 36 27.5% 几何图形 69 52.7% 2 1.5% 应用题 15 11.4% 59 45% 分析上表发现: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计算的教师和学生都占较大的比例。整理调查问卷发现,教师和学生选择的理由又是惊人的一致。喜欢计算的主要理由:内容简单,容易教,容易学,不太要动脑筋,甚至有学生回答:不用老师教,我也会做。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出现类似于“有趣、有挑战性”这些词语。最不喜欢计算的理由:枯燥,缺乏趣味性;题多,繁,容易错。这一现象说明计算教学存在着问题。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五:一是计算教学目标狭窄、单一;二是计算内容庞杂,过分追求“形式化”,忽视与生活联系;三是过份强调熟练,刻意追求技巧;四是学生学习方式被动;五是计算教学千课一面:出题——讲授或尝试——基本方法得出—— 大量重复练习。以上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随着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化理解,确信一定会让计算教学亦显其应有的魅力。下面谈谈笔者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一、计算教学目标改革——三位一体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引发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还有必要让学生花很多时间仅做有关数和符号的计算?当然,基本的算理和算法是应该掌握的,但那些烦琐的、技巧性很高的计算应当大大削弱,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来学习更有意义的内容。那么怎样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怎么学习才会更有意义呢?首先需要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进行反思和改革。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致国民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计算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目标非常明确,教学中教师十分关注、落实到位;但对于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往往作为“软”目标、隐性目标,被当作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的“副产品” ,容易被忽视。其实后者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使学生更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数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计算教学中除知识技能目标外,还应努力体现哪些目标呢?1.过程与方法(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共享,大胆质疑,形成初步的评价能力与反思意识。(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2.情感与态度(1)在积极参与计算方法、规律等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2)初步认识到计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3)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质疑的精神,形成认真仔细的计算习惯。需要明确的是:上列目标并不是仅凭一节课就可以达成,更多的是属于学段目标,甚至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其中有些目标仅仅依赖计算课也是不能有效体现的,而需要长期关注、重视,才得以达成。二、计算内容改革——现实性、富有挑战性。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计算教学往往忽略了计算的需要和与生活中的联系,一味的从抽象到抽象,学生机械的列式、计算、反复练习,学生体会不到乐趣。1.创设情境,体现现实性。 创设情境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其功能有:(1) 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我们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创设情境就是现实生活与计算教学的桥梁,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2) 创设情境体会计算的必要性。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没有将应用题单设章节,是不是就没有应用题教学了呢?其实创设一个情境,寓计算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实现了应用和计算教学的一体化,同时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和价值。因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蕴涵数学问题或数学思考。2.重组教材,体现整体性。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计算太简单,没有一点挑战性;部分教师则反映计算教学象练习课,“新课不新”。主要原因:教材编排体现“小碎步”,只求实,缺乏整体性,养成学生机械地、孤立的看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材分“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四个阶段教学,并且还把“7加几”和“6加几”安排在第二册里学习。再者,据调查,已有50%左右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基本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了,他们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如何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发现计算的规律,如何交流自己的思路,形成转换思想方法等等。附教学实录:一年级《十几减几》教学课前准备:前一天让学生进行射门比赛。播放世界杯足球赛师:看到了什么?生:(一下激动起来)足球比赛,球星——罗纳尔多,我喜欢。生:他的名字真奇怪,象什么耳朵。(笑)师:听说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也喜欢足球,举手。课件展示:一筐足球和情景对话图。(注:课前学生进行“射门”活动) 听说你们是射门高手! 当然喽,我1分钟能射进( )个。 一筐足球,给你一分钟射门,球门外还有几个?生:筐里有多少个足球?师:不是很清楚,应该是十几个吧,你会表示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8-9=9 12-9=3 13-9=4 11-8=3 16-7=9 15-6=9 13-4=9 14-8=6 17-9=8 20-20=0生:20-20=0不可能,因为1分钟踢不进20个。生:对,不可能,一共才十几个球。师:如果他经常练习射门,就能踢进20个,老师相信你!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曾有过的体验,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算式,十分的投入。三、学习过程——主动性、个性化。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多样化是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平台。计算方法多样化优势十分明显:由于学生人人参与,各人都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创新便成为可能;使得学生有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树立自信心;由于群体方法呈现多样,客观上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学生在交流中介绍自己的方法,感受他人的算法,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但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简化了算法多样化的内涵,只重“形”,而没有实现“质” 的突破。为此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鼓励算法多样化,还要优化吗?有教师说:既然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无需优化。把多样化和优化完全对立起来,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应把算法多样化看成一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自主探究——算法个性化。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计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而这些方法对学生个体来说,都自信认为是最好的,会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因为这是他探究思考的结果,他是在创造!作为教师,都应持肯定、欣赏之态。 (2)交流共享——算法多样化。学生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会有一种积极的情感,都希望有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机会。在交流时,教师应成为合作者、引导者,酌情因势利导。首先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理解或表达有困难的地方,并给予帮助,利于学生共享;其次同时还应协同学生作客观的评价,比如9加5,学生一个一个数:10、11、12、13、14。教师就应该指出或请同学评价,明确:方法是正确,但太麻烦了。再者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梳理和提炼,如:12-9,学生会出现多种方法:算法(一) 12-9=3 和算法(二)10-9=1 1+2=3都是属于“破十法”; 2 10 1算法(三)12-2=10 10-7=3和算法(四)9-2=7 10-7=3都是属于“连减法”;算法(五)因为9+3=12,所以12-9=3和算法(六)直接想组成的方法都属于“想加算减法” 。这一阶段有效实施还依赖两点:一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二是加强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促进有效交流。在教学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上完了一堂课,最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算法。为什么呢?通过调查学生回答:我根本就没注意其他同学的方法。的确,很多学生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欢呼,对别人的成功往往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3)比较反思——算法优化发展。 学生交流各自算法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历交流、梳理、反思、改进、发展的过程,在思想的碰撞中去感受其他的方法和策略,真正理解和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主动改进自己的算法,从而实现方法优化。 可见多样化和优化是体现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多样化是优化的基础,所以说,计算教学既要算法多样化,又要优化。2.优化的结果是唯一吗?能一步到位吗?有教师认为:优化的结果就是选择基本方法。但从学生的差异性可知,优化的结果不可能是唯一。要优化必须正确理解两点:(1)什么是基本方法?我的理解:每个学生心目中的基本方法可能不同,在计算的不同阶段,基本方法也会发展变化的。至于哪一种是基本方法,应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基本方法有三方面标准:一是心理学角度,即多数学生喜欢的算法;二是教育学角度,即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学科体系角度,这种方法对数学的后继学习是否有利。当然这三个标准有时不能完全统一。因此当学生在一堂课结束时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是正常的,教师应该在心里认可这种现象。(2)优化能一步到位吗?与其说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确定哪一种方法最好,还不如说是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因为每种方法都有独特性,适合于不同的题目,这就更需要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感受、辨析某种方法的局限性和普及性。方法优化不仅仅是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可能会倾向于某一种方法,但在练习中,他还会去尝试、感悟另一些方法,会与他人进行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发展,可能会觉得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或某一道题了。直到学生能灵活的选择合适算法去解决不同问题,方能算是真正优化。3.多样化会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吗?有教师担心: 算法多样化要花时甚多,学生练习时间明显减少,计算能力会降低。教师的担忧促使我进行调查(三个班),发现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项目 正确率 速度(12道题2分钟做完) 上课前 55% 91% 上课后 90%以上 99% 《标准》对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在第三单元结束时,每分钟能正确计算6题左右。而以上调查都是当堂测试,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能达到课标要求。如果要以传统的高要求(强调熟练、绝对正确)来衡量学生的计算能力,那无疑是要逊色一些。四、计算练习改革——充分运用,注重发展。 计算练习存在问题:机械练习、反复操练,注重计算方法的巩固,追求计算的熟练快速与绝对正确。有改进:(1)大部分教师已注意计算练习与实际相结合;(2)普遍注重练习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练习形式的改变。如:视算、听算、同学互相出题、计算比赛、采用游戏(送信、钓鱼、转盘、帮小动物找家等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但还没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本身魅力和参与思考探究的乐趣。计算练习还需体现以下几点:1.充分运用,功能多元。 笔者曾听过大量计算课,经常会发现教师预设的练习题型多、题量大。往往到下课还没有全部练完或者匆匆展示,老师满脸遗憾。因为最后的题目往往是教师的得意之作。改善这种情况的对策:优选题目,充分发挥题目价值,同时体现多元的设计意图。以苏教版教材《十几减几》的一个练习为例:出示:13-9 12-8 13-8 15-9 11-8 11-7 16-8 13-4 11-3 13-5 15-6 12-4 (1)算得数,巩固算法。请学生先看完题目,再写出得数。但随着有部分同学汇报:一对一对算的。13-9 13-8 11-8 15-9 12-813-4 13-5 11-3 15-6 12-4其他同学也会感悟两道题之间的关系,体会到计算方便。(2)分类。(答案不唯一)汇报(一):13-4 13-5 13-8 13-9 (被减数相同) 汇报(二):11-8 12-8 13-8 16-8 (减数相同)汇报(三):13-9 12-8 11-7 (差相同)(3)探究规律,渗透函数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创设的踢球情境,理解规律,如:一筐有13个球,踢进越多,剩在外面就越少,便于把规律内化及运用。2.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理想的题目设计是不能让困难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让优生一见就会,应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如: =5, 写出得数是5的算式。结果学生有不同层次:(1) 一道或少数几道。(2) 道数较多,缺乏有序性。(3) 能按一定规律写算式。(4) 除两个数加、减外,还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式。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习,但又可以从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有序性、思维的概括性体现学生的差异。3.突出探究,注重发展。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练习中,教师也需要满足学生的探究的需要。如:仔细观察,发现规律,探寻奥秘。 12-5 13-5 19-5 2+5 3+5 9+5观察以上三组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请你试着写两组这样的算式。学生发现了特点,一定会感到很神奇,并产生疑惑:是不是所有题目都可以这样做?为什么这些题会有这个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质疑、举例、验证和交流等活动,发现奥秘写出算式,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计算教学的研究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课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计算教学就一定会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此文获2007年镇江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