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初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初探

信息技术论文之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初探 ‎ ‎ 在当今的社会里有一个新的名词——“电脑盲” ,这是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新的“文盲”。当今社会已从工业经济,发展到了信息经济。相对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已出现在人们的世界里。在这片新的天地里,伦理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一、网络社会的特殊性    网络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许多青少年利用网络来浏览、求索自己关心的问题和内容,网络为扩大青少年的信息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网络直接介入“交际”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第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第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面广,能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第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猫”。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 ‎ 二、青少年的道德特点青少年的自制能力比较弱,猎奇心强,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容易受到误导而入歧途。在这片无国界、无师长约束、可以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新领地里,也恰恰适应了他们身心无拘无束的需要。在这里他们言行随意放纵,不文明的语言比比皆是。认为网上聊天相互欺骗是正常现象,网上抄袭、复制文章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更有不少青少年认为网上黑客是电脑高手,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更有甚者还模仿黑客行为,潜心钻研攻击方略,想方设法进入别人的计算机。网络游戏成了现在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现在上网的青少年85%以上都玩过1~2个以上的网络游戏,不少青少年网络游戏的水平决不亚于同样网龄的成年人。个别青少年沉迷于网上游戏不能自拔,经常泡网吧、厌学、逃学等,有的甚至沉醉于网络游戏的情节之中出现厌世、凶杀、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网络游戏成了他们网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了网络游戏就好象网络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一样。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其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则直接影响他们网络行为失范;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成为他们道德失范、人格分裂的主要诱因。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对网络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总结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易犯的几个错误是:1、浏览黄色网页;2、游戏成隐;3、陷入虚幻,想入非非,从而逃避现实。三、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反思1、             利用本校现有条件,适度开放机房,为学生文明上网提供机会。  ‎ ‎ 在邵家渡镇,有四家小网吧。平时在网吧中上网的,大多是二十岁以下的小青年,在节假日,许多学生也混在其中。据我们了解,有的学生并不是家中没条件上网,而是家中父母不让他们上网,偷偷溜出来的。因此,在网吧里经常上演这样的一幕:父母或拎着小孩子的耳朵,或追着打着从网吧里出来。根据宜疏不宜堵的原则,我们报请校领导批准,适度在课余时间开放本校机房。我们制定了机房上网守则,并派教师适时辅导。不仅能使学生有时间及时复习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为我们掌握学生上网的动向提供了条件。在辅导中,我们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网德的行为发生,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处理。决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和他们心平气和的交流。学生们也总是能接受的。      为了不致于学生来上网找不到学习的目标,我们给他们一些小任务,如请查找冼星海的有关资料;今天我们进行打字速度比赛;明天是李某某同学的生日了,我们分别制作一份电子贺卡给他吧。这些小任务学生都是蛮乐意完成的。2、开通知心姐姐电子信箱、公布教师的QQ号,与学生们平等交流。在学生们学习了《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第六课《电子邮件》之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在网上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知心姐姐”。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箱,利用这个信箱我们与学生平等交流,回答他们一些较私密的问题。我们还公布了部分老师的QQ号,允许学生不以真名加入“我的好友”‎ 中。在这两个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里,我们课题组成员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我们不仅可以辅导他们的课业,更多是与他们进行跨代沟的沟通。在这里我们经常回答他们当面不好意思提出的问题,这样,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了解这些与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一些真实的想法,尽管他们的有些想法很幼稚,但终于能说出来了,我们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了。3、             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①、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网络伦理道德的对接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学习,认识到虚拟社会的网络道德是隶属于现实的社会道德的。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要立足本校学生特点,延伸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相关部分,与现行德育相对接,依托《中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构建网络道德。 德    目 儒家传统伦理道德 延伸为网络道德 与现行德育相对接 立志勤学、慎独 智、毅、敏、学、思、君子慎独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科学教育、自责自律教育 团结友爱、谦虚礼貌 仁、协作、和谐、义、礼仪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团结友爱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诚实守信、严已宽人 诚信、守诺、宽恕、公正、克已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诚 实教育、修养教育 敬业尽责、爱国爱民 鞠躬尽瘁、忠、爱、保民、利民、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敬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自强不息、人贵有耻 进取、励志、知耻近乎勇、节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挫折教育、八荣八耻教育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网络伦理道德的对接表: 因为网络具有的虚拟性特点,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愿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压束和低约束的状态下得到发展和宣泄,学生的猎奇和挑战自我的心理极度膨胀,这就导致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但是如果有老师甚至同学在场,学生的网德失范的可能性就很小。因些,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慎独”教育应成为网络道德体系建构的重点。慎独,是儒家的修养方法,意谓个人独处时也能按照“道”的要求行事。《礼记·中庸》解释为:“‎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管束和监督之下,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慎独”既是一种克己自律自我修养的方法,更是一种高尚道德的体现。《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有这样一段文字:(杨震)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身为荆州刺史。大权在握又举荐过王密为昌邑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夜深人静,送“金”上门。杨震面对横财,不因无人监督而坏了自己的名节,这就是“慎独”的力量。“独”是什么?独是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它不仅是指外在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心灵,只要心中有道德,脑海有纪律,把独处也当作光天化日,就能做到慎独。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好的监督是自我监督,最好的约束是自我约束。慎独教育的内容有慎独的意义,慎独的典故等。教育的形式有网上班会课,与学生交流时无形中渗透等。②‎ ‎、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多样化在现行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上)教科书中第十三课是专门讲网络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团中央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知识产权及保护、三个网络道德案例。这三个道德案例内容分别为:制作传播淫秽网页;非法入侵和攻击他人的计算机网络;侵犯知识产权,使用盗版软件。我们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现有的材料,随时对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这套教材还有一些地方也涉及网络伦理道德,如在《信息技术》(八年级上)第三课《我的E世界》里,第九课《各抒己见》里都通过“温馨提示”来构建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体系。还有,在《信息技术》(七年级上)中,刚开始的几个课时中,第三课《个人小档案》、第四课《介绍我自己》、第五课《认识新同学》、第六课《网上交个好朋友》都使用了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第九课《网上诺贝尔》、第十课《浙江旅游》第十一课《生物圈二号》、第十二课《网上图书馆》教育了学生在网上要善于学习有用的知识,为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体系构建无形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虽然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的课时比较少,但我们认识到网络生活就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也可以在网络之下进行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班主任在班会课中有可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其他教师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随时随地的教育。4、与家长合作不少父母对于网络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和监督的重任,不是谈网色变、明令禁止,就是放任自由、任凭孩子自由自在网上冲浪。        ‎ ‎ 家长首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学习关于因特网的有关知识,同孩子一起上网;其次,和孩子谈谈在网上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家长要合情合理地解释和期望。努力尝试去理解孩子的需要、兴趣及好奇心,鼓励他们上网遇到问题时能找自己,最后,下载《网络爸爸》或《天网门神》这些软件来屏蔽、过滤一些不合适的网站。当然,家长这样做时一定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为此,我们特地印发了《孩子安全上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E时代呼唤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等有关文章给家长传阅。四、反思①、机房开放时给学生的小任务应有计划,有关联,最好能把几次任务综合之后,最后能形成一个小课题,这样学生能在轻松、合作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一个小课题,然后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学生的上网兴趣能潜移默化地转到探究性学习上来,不仅对学习有帮助,对学生形成、深化网络道德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这两方面我们做的都还不够。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难度比较大。③、我们把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网络伦理道德的对接,有些德目比较牵强,有些德目互相交叉,讲的不是很清楚,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梳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