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洗炼美育因素 浸润语文生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洗炼美育因素 浸润语文生命

语文论文之洗炼美育因素 浸润语文生命 ‎ ‎  大溪镇中心小学    卢敦良 ‎  【内容摘要】洗炼美育因素,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以审美的规律来规范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转化为美育的对象,帮助学生去认真审视文本中美的言语、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和美的创造力,并且以此去感化学生的心智,活化学生的“形”智,激化学生的“情”智,升化学生的“灵”智,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将得到激发,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像和煦春风一样拂去学生心灵的污浊,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永远浸润在充满生命的涌潮中。‎ ‎  【关键词】洗炼  美育因素  语文生命 ‎  我们人类要交流思想,必须通过语言这个特有的工具。很难想象,没有语言的交流会是怎样的。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都是通过精炼、形象的语言反映出来的。这些五彩缤纷的内容,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饱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洗炼文本中这些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作者所隐含的感情,进而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并为创造这种美打下基础。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浸润生命的奇迹。‎ ‎  但是,当你走进当今的语文课堂,你就会遗憾地发现:上述这种理想化的理念体现得微乎其微,更多的是根本体现不出来。那么,造成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缺失美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  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师会借助教师参考用书,很程式化地对文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剥笋式地分析,将一篇美文分析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其实,一篇好的文章,肯定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思想,读者读它,就会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振,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因此,无论是文章的意境创设、还是人物的典型化处理,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遣词造句、修辞方法的选择,都将反映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如果这样的一篇美文,被我们语文老师的良苦用心肢解的话,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可惜!“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章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老师。‎ ‎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二。从期末教学终结性评价试卷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每个年级的语文试卷竟然出乎意料的相似:规范书写、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选择、据字定义、判断正误、改写句子、按课文内容填空、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作文。除了最后三项,前面部分几乎全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考试。试问,当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创设、灵动的语言凝固成呆板的知识点之后,我们的语文课还剩下什么呢?我们的学生还靠什么来陶冶情操呢?‎ ‎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形象生动,充满情感的美育教学,语文课堂是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生命殿堂。因此,笔者认为,每位语文老师必须是性情中人,是一个充满智慧,富有激情,很有灵性的艺术家。他一定能给予语文课以充分的活力和丰富的美感,一定能够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让他们徜徉文本,激发灵感,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  洗炼美育因素,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以审美的规律来规范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转化为美育的对象,把美育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去,让美育的情感因素产生超强的教育力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  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  一、审视言语美,感化心智 ‎  祖国语言文字有着感人的力量,入选到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集语言生动性、准确性、形象性于一身,并且水乳交融、唇齿相依。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都爱不释手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这与文章中的言语美有着极大的关系。如第三自然中写“那座古桥”,读着“德高望重,俯身凝望”‎ 等词语,给人的感觉,这哪里是介绍一座古桥啊,分明是在为一位慈祥的、德高望重的老人歌功颂德。像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要引导学生潜心挖掘,细细体会。有时,一个词放在恰当处,将成为文本里最美、最动人的语言。如十一册《金色的脚印》的结尾这样一段话:“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的密林深处。”这“金色”一词,充分揭示了动物那真切感人的爱,以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  精炼的词汇,还会让人浮想联翩。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时,可从题目入手,抓“喜”字说开去:从哪里看出来这是“喜雨”,这“喜雨”给世间万物带来什么变化?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局面?如果你就是被这春雨滋润的庄稼、花草……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是什么?看着这世间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你会联想到哪些人?这样设计,层层深入,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自然联想到“雨”也像有灵性的人一样,它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悄地来临;它让人联想到明天锦官城里一片万紫千红的局面;它更让人联想到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的教师、警察、领导干部……给人以无穷无尽美的享受。又如《彩色的翅膀》一文中,“当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盛在白瓷盘里,送到每一个战士眼前。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像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一个战士的心田。”读者这一段文字,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战士们为什么对这一小片西瓜要“细细地端详,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当弄明白是战士们在不毛之岛上垒出一块块“海岛田”‎ 种下从家乡带来的种子,又是给西瓜授粉,又是给西瓜浇水,像抚养婴儿似地照看着才收获这么唯一的大西瓜时,海岛官兵的所有不可思议的表现,都显得那样的顺理成章。‎ ‎  精炼的词汇,又能使作品中人物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灵中显现。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当伯父和爸爸救护车夫后,我问他们,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没有回答后,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句中,一个“按”字,一个“叹”字,准确又形象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面对劳动大众的痛苦,自己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从而,一个憎恶旧社会、同情劳苦人民的鲁迅形象就矗立在读者的心中。‎ ‎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要打动人心,要领略文章的美感,必须潜心去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品味其中的美,才能感化学生之心智,陶冶学生之情操。‎ ‎  二、审视意境美,活化“形”智 ‎  人们认识生活,总是有一个从形象到本质,从浅显到深入,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思维长于抽象思维。如果在教学中有意引领学生去领略文本中的意境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串串具体的事物描绘,那么,他们就会情绪空前高涨,精神、亢奋,思维万千。‎ ‎  有权威机构对阅读活动时这样阐述的。“‎ 阅读活动是从看到的语言向读出的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改造原文的句子、段落。从而把原文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变换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对作品中的意境联想得到实现的。所以,作为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引发联想,使学生进入深邃的足供咀嚼和品位的境界。‎ ‎  《索溪山谷的“野”》一文中,作者的生花妙笔描绘出索溪山谷的山绚丽多姿、形象万千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合上书本听一遍录音,初步感知索溪山谷的绝妙山色,然后引发联想,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令人望而生畏的断壁悬崖的惊险,感受“千峰万仞,绵恒蜿蜒”的十里画廊和海峰林,感受那“热恋情人”和“窈窕淑女”般的美,通过意境联想,这段文字的层次结构也一目了然,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  类似于这类有景有情的描述性文章,我们都可以有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入情、入境,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意境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真滋味”与“真情味”,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  三、审视情感美,激化“情”智 ‎  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递,还需要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交流。打一个比方说,如果知识是人的躯体的话,那么情感就是流淌在躯体里的血液。要是没有情感的血液,那么知识的躯体就不会充满活力。我们教语文的,这份情感必须得依靠学生。其实,学生的内心是一篇波涛汹涌的海洋世界,不会风平浪静的。他们迫切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并能寻找能引起感情共鸣的场所,来借以宣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文章中,蕴藏着很富裕的情感因素: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穷苦人的同情;游子之心,有莫逆之交;有喜悦与激动,也有愤慨与悲壮……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课堂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智的蓝本。‎ ‎  (一)言语激情 ‎  1.导语煽情 ‎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文本的意境和情感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产生影响,并与之共鸣;课文的艺术形象也只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使学生动心动情。课文教学,教师应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教学情景,把喜、怒、哀、乐等情感相应地在语调的抑扬顿挫、快慢、高低中表现出来,真诚而适度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相应的直觉和情绪,进而产生“师情、生情、文情”三情交融的共振效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有老师在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时,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位慈父,一心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才。于是,派遣去留学苏联,下放农村去劳动锻炼,支持去朝鲜接受战争洗礼……‎ 可一夜之间,这位心爱的儿子在异国他乡弃他而去……他又是怎样的心境?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请大家打开课本,听老师朗读课文,这一朗读,用不着你用太多的话语去讲解,学生都为之动容,为毛泽东肃然起敬。‎ ‎  2.诵读激情 ‎  美是以其鲜明的形象及其所表现的感染力量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够获得美的感受,一定让他们通过感觉和思维去获得,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赠送给他们,这就需要让学生通过诸如范读、默读、朗读等形式的读,反复接触课文,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想象、分析、比较和综合,以达到品尝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的目的。人教版课标本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很多文章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语句优美,色彩鲜明,情感充沛。教这样的文章,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这对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进行范读,这样,一开始就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欲望。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上课开始,语文教师在感情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范读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随着老师的语调时而面露笑容,时而紧蹙眉头;时而惊讶,时而唏嘘。这样学习课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投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提问、讲解、分析,对课文的重点章节进行范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  (二)体态传情 ‎  语文教学,如果老师的情感通过举手投足之间的体态语言传递出去时,有时所达到的效果是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当老师用微笑的神态对这全班同学将课时,当老师用慈祥的眼神关注着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同学时,当老师用轻柔的爱抚送给上课做小动作的同学时,当老师竖起大拇指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时,学生都会从老师丰富的体态语言中得到鼓舞,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你。‎ ‎  (三)以情唤情 ‎  语文教学,以情唤情,那是陶冶学生”情“智的最高境界。如十一册《月光曲》一文中,如果你光让学生了解《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那肯定不行。你得让学生了解《月光曲》谱写过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从而了解《月光曲》的旋律变化,所有这一些情感的依托就是兄妹俩听着贝多芬读的琴声所产生的联想。听着琴声,兄妹俩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升起了,接着月亮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越升越高,最后风卷浪花,波涛汹涌。所以,当海面风平浪静时,贝多芬的心情应该是平静的,作为教师,就应该用舒缓平柔的语调去引导学生;当海面上微波粼粼时,对应贝多芬因为碰到这么爱音乐的兄妹俩,心情有点儿感动,作为教师就应该用气势越来越强的语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当风卷海浪,波涛汹涌时,此时,贝多芬应该是心潮澎湃,为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我们教师就应该用高昂激越的语气去感染学生。‎ ‎  总之,只有老师用饱含深情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体态语言,只有老师用自己对文本的深厚情感来唤起学生那诚挚的情感,语文的课堂教学才显得雄浑有力,学生的情智就会在美的感召下暴露无余。‎ ‎  四、审视创造美,升化”灵“智 ‎  三国曹植有一首著名的《七步诗》,通过”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斥责”豆萁“自相残杀的行为。因此,”煮豆燃豆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成了”自相残杀“的代名词。可是,在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的眼里,”煮豆燃豆萁“却成了”自我牺牲“的牌照,他的一首《反七步诗》是这样写的: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本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这个例子让我们沉浸在郭沫若先生所创造的美丽、新颖的意境中的同时,还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先生那聪明的才智。它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最吸引人的美育因素,莫过于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我们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实现”灵“智的升化。为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标上也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注重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发展其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教学过的《称象》,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向曹冲挑战,有的说:我觉得用石头代替大象太累人,如果换成牛、马之类的活物,就省力了。有的说赶牛、马也累人,换成士兵就更好……‎ 学生大胆的想象超越了文本,展示了个性化的思维,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语文的课堂上帮助学生去认真审视文本中美的言语、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和美的创造力,并且以此去感化学生的心智,活化学生的”形“智,激化学生的”情“智,升化学生的”灵“智,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像和煦春风一样拂去学生心灵的污浊,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永远浸润在充满生命的涌潮中。‎ ‎  【参考文献】‎ ‎  肖静 《关于阅读教学中朗读出现的问题与思考》 教师教育科研  2009年第3期 ‎  陈慧玲 《审美教育 : 给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  白金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年3月 ‎  余永正 《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语文卷》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  王崧舟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7月 ‎  汪潮 《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出版。‎ ‎  卢家楣 《以情优教--理论于实践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2002年12月第一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