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试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粗心大意”
数学论文之试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粗心大意” 粗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学生身上存在这种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粗心的毛病在学生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情形,家长们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家长相互见面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每当我们翻开孩子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多半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漏题没有做。于是做老师和父母的有的苦口婆心对孩子进行矫正,有的大发雷霆对孩子进行训斥,而孩子呢却依然故我,毫无改进,这令许多老师和家长们伤透了脑筋。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 其实,在简单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粗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我通过翻看一些资料和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学生粗心的四个原因。 一、四原因 1、感知粗略、不精细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及外部联系的反映)。通过感知,人们可以了解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知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数和形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进行感知活动。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学生感知的对象一般是经过教师或教材编写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其目的正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抽象知识的认识支柱。例如,学习圆周率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测量一些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并让学生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率,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率总是3倍多一点。小学生进行计算,必须首先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教笼统、粗略、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对算式在头脑中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加上计算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惫。这时,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还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比如,把+看成÷,把96看成69,把109看成169等等。例如将109错写成 169;把3÷3看成3+3,简算540÷36做成了540÷36=540÷9×4=15…… 2、思维定势、不发散 《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定势在数学问题解决中首先表现出一种习惯性的“迁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对一类的问题以前曾遇到过多次并用某种方法获得了解决,那么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就有可能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而忽视两类问题的不显著差异。此外,这种定势的影响还表现在“图式”的可逆性上。有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况:“一件上装要465元,是一条裤子的3倍还多15元,买这样一套衣服共需多少元?”学生都知道:一套衣服的价钱=上衣的价钱+裤子的价钱。但往往出现:多就是加,少就是减。因此就会这样计算:[465+(465+15)÷3]。其次就是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经常将它的末位对齐,或是在计算420÷42=10、630÷63=10这些口算题后,接着计算440-44时,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440÷44=10。教育心理学还告诉我们,“超题量”的练习会使学生大脑皮层活动由兴奋转向抑制。实际上是由于平时习题的多而滥使学生疲惫不堪,只“吃”不“消化吸收”,由于反复多次做同一道题目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当碰到相似题目时,就会由于已形成的定势,不加以思索、信手拣来。其结果必然差之千里,得出错误的答案。还有就是在记忆和思维过程中,新学的知识往往会干扰旧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习惯采用最新接受的知识去解题,从表面看,似乎教师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其实不然,生搬硬套的做法会造成心理定势,严重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 3、记忆还原、不深刻 小学生学习中的记忆是学生对学习过的小学数学内容在头脑中的反映。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很多知识都依赖于记忆。记忆的目的不仅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的输出。学生在储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生理、时间、难度、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储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造成“遗忘性差错”。小学生遗忘的规律之一就是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如在学习简便算法后,会出现:120-20×5=100×5=500。这显然是由于注意被“能简算的简算”这一信息插入,而忽视了原来的运算顺序。再如9×1+9也经常会得10,这是也是由于注意被“凑整”这一信息插入,而忽视了“相同数位对齐”的原则而产生了错误。 通常一道计算题往往包括多步计算,中间得数往往需要进行短时记忆,而小学生由于急躁、抢时间、怕麻烦,使得储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暂时中断,造成“记忆性错漏”。比如,在连续退位减去中忘了退1,导致计算错误,像4020-199,学生很容易算成4020-199=3931,这就是与中间得数的储存与回忆不完整有关而造成的典型错误之一。 4、注意失调、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者把注意同时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注意的范围又不广,易受干扰,从而出现注意分散,造成顾此失彼。特别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另外的人或物一个动作或一个声音都会让小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出现错误。 了解了粗心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纠正,简单的重复练习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以及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同时迁移到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上面提到的各种粗心现象。 二、四策略 1、整体、精确的感知培养 要把小学生孤立、粗略的感知培养成整体、精确的感知,就必须强化首次感知。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不受前摄抑制,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如果首次感知不精确,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数学教学时,无论是式题计算,还是解决问题,都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忽略的地方,要突出指点,或采用反例、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 2、缜密、灵活的思维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提高有效学习。尤其是加强缜密、灵活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确定解题思路;要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找到解题途径,以保证解题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例如,计算时,学生除了按常规方法解,还可以寻求简便做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有意、专一的注意培养 注意力是保持学生不粗心的关键。小学生无意注意较强,有意注意较弱。为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数学歌谣、数学故事、趣味数学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默读训练,因为默读是内部言语活动,默读速度快,便于集中注意力,加快对数学内容的理解,默读能促进大脑的思维机能。所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默读训练,才能使人的注意力专一,从而提高人脑的思维机能,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4、深刻、持久的记忆培养 记忆深刻、持久是信息贮存、输出的保证。但要使记忆深刻、持久,必须加强口算训练,熟记常用数据,重视错例分析,运用各种画图助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因此,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00, 0.125× 8=1,1~20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常用的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等等,以助于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让学生尝试错误,并重视错例分析,有时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但是,儿童学习数学“粗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应该与家庭教育有关。我们不能把责任一味地归在学生身上,这样既不科学的,也不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克服孩子身上的“粗心”毛病。只有从各个角度进行彻底的分析,在家长、教师、学生本身等共同的努力下,寻找到导致“粗心”的真正根源,才能帮助孩子从根本上扫除“粗心”的毛病,做到“标本兼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