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立足文本内涵,涌现课程之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立足文本内涵,涌现课程之花

语文论文之立足文本内涵,涌现课程之花 ‎ ‎[摘要]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因此本文提出,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文本内涵搞创造;不可忽视文化精髓抓知识价值;不可忽略文本品味而过分强调整体情感;不可弱化对文本的感悟而片面强调课堂气氛。 [关键词]文本内涵 文化精髓  文化品位  文本感悟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必须运用新的理念去教学,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新课程改革作为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改革,声势之大,对教育的冲击之深只可说是前所未有。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新课程的研究随处可见,新课程的成果鼓舞人心。新课程的实施,从题海中解放了学生,从沉闷里挽救了课堂。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使教学产生“高耗低效”或扭曲教学规律,可谓“得不偿失”,需要引起注意。一、        ‎ ‎ 不可忽视文本内涵搞创造选入教材中的文本往往是一些经典的文章,是经过几代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所传承下来的精品,是最好的阅读范本,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它的编写依托课标,体现课标的精神内涵。但仅凭教材的学习又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语文的。好在现行的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既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了选择拓展的空间。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不局限教材,要在吃透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跳出教材,站在一定的高度,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外的学习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让教材成为链接其他课程资源的纽带。而我们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全新的课堂教学,追求知识的多元和扩展,而忽略了“以本为本”‎ 的教学原则。请看下面一个教学镜头:在教学《布衣元帅》这篇课文时,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在出示了题目之后,老师提问,元帅是什么?文中指得是谁?问题并不难,学生轻易从文中找到了答案。于是教师接着提问,有谁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具体有哪些人?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做了补充,名字终于罗列完成。直到此时,教师还不收手,又在下面陆续介绍了十大元帅的籍贯,生平履历。等到介绍完毕,一节课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在这个教学案例当中,教师设计了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使一节语文课平添了几分历史课的味道,而对于语文基本功的培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几乎没有任何触及,本末倒置严重。新课程不仅要求有热闹的表象,更应该有实在的内涵;不仅要有各方面知识的延伸,更应该注重本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有美的享受,更应该把技能落实。而要达到这目的,应该多注重对教材文本内涵的挖掘。      二、不可忽视文化精髓抓知识价值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往往只重视学习的结果,或仅仅把课本看作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例子,甚至把好的教材定位于学习语法规范的“公式”。它追求的主要是知识价值。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编者的高瞻远瞩与高屋建瓴,它在无声地提醒教师永远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上而非“书”上,引领执教者成为“教育家”而非“教书匠”。新课程,倡导学生比较探究自主学习,老师只是一个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欣赏者。我们要杜绝那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我们应以人为本,以文为本,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悟,创设充满生命、充盈快乐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创,以此来提高教学的功效。《詹天佑》一课的文本价值重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在叙述上很平实,语言风格朴素,如果从语言特点上来关注,显然没有什么可挖掘的,为了迎合工具性,而生硬的找出词语或句式去训练,感觉也过于机械或教条。这篇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活动”着有人格魅力的“人”‎ ‎,就应该从人文入手,渗透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的感悟中去积淀语言。有执教《詹天佑》一课如下: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詹天佑其人,从詹天佑的人生经历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再让学生研读课文。这是披情入境,顺情而教。教的方式决定着学的方式,有主导才能引发出学生的主体,所以,老师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老师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应该是学生阅读的引线。教师问:“修筑过程遇到那些困难?”这是个整体的问题,有利于揭示文本的价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当学生有了问题的答案,顺着这个思路再进入细读阶段。这是采取抓住主线,提炼重点,再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也可以叫“顺藤摸瓜”。教师的教学也体现了民主性,怎么学是在商量的氛围中达成统一的,尊重了学生的自我需要,顺学而教,重视了人文拓展。三、不可忽略文本品味而过分强调整体情感在小学阶段有着不少的文章,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是蕴涵在这些字里行间的。这些意蕴要用心去感悟去品位,领会语言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意义。对于“品味”,众多老师在理解上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品味”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其实不然。许多教师接触到情感丰富这类课文时,就产生教学比重失调,于是在课堂上不惜挥耗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析,对立了文本与情感,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实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有位教师把课文中含义深刻、较难理解的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开展以下教学活动:1、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思考: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读)2、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依据上述问题倾听,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作者通过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纷纷举手答题,教师概括)4、师: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这一情感来试读一下这段话?           生:可以!(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不错!哪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     生:(学生又多名举手朗读)      师:最后,我们全班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好吗?      生:(全班朗读)反思:很明显地,这一教学片段中的这位教师要围绕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朗读进行体会,但他游离了文本里的重点字词,隔离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把思想内容放在语言文字的表层面上来教学。这样,我们很难确认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理解?也许只是知道,或者似懂非懂而已。课文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失落了。所以,教师过分地强调情感,忽略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品味,只会扭曲学生脆弱的思维,让原本鲜活的文本成为一具死尸,丢失其应有的魅力。四、不可弱化对文本的感悟而片面强调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基于这一认识,许多教师为了激起课堂上的热闹气氛,进行了绘画、唱歌之类的活动表演,学生虽喜闻乐见、跃跃欲试,但细而观之,其所绘所唱的内容却弱化了文本,甚至变相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师:同学们,《游园不值》这首诗描写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景色太美了。 师:你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呢? 生齐:想…… 师:那就赶快动手吧! 生:开始作画,然后师生共同评以学生代表的作品。(这一过程一共花去时间 10 分钟。)齐唱《郊游》,在歌声中再次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生:齐唱《郊游》(这一环节共四分钟)。这个片断中,教师设计了一些“画画、唱歌”等环节,使课堂多了些“花拳绣腿”,看起来热闹,但华而不实,既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无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弄巧成拙。        新课程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深度开发其教育价值的能力。能摆脱对教参的依赖,能深入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与作者进行近距离的对话,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沟通。挖掘其中适应当代学生和课程需要的有独特价值的部分,制定适应促进自己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得教学目标,引申、扩展、提升文本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对文本,不是单单挖掘深层的人文内涵,还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等等。如,王安石的古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面上,这一首诗是通过景的描写,表达王安石怀念钟山的情感,其实,诗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人第一次变法失败,被免除宰相后居住在钟山(即南京的紫金山),这首诗是他奉诏第二次上京拜相主持变法而作的,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并不是单纯地指春风把江南岸吹绿了,很多古诗中,“春风”往往暗指皇恩浩荡,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而王安石人还没有上京拜相,就想到“明月何时照我还”,从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内心还是有着一丝“绿”的希望,但内心的情感实际上还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必须高度注重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而不单单去就诗论诗。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当然,我们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层思考,关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尽可能地挖掘文本的价值,把这种价值体现到学生身上来,从而去成就孩子的精彩人生!参考文献: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  *《基于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学》 汪潮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凸现的新的学习方式》汪潮  *《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陆志平   *《关于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吴永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