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心得)之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探究活动
化学论文之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探究活动 插图是对文字的辅助,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发展,使人更直观地、形象地来认识一些事物,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其作用不可低估。而在教学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因此都或多或少地附有一些插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2001年3月第1 版虽经专家多次修订,文字部分已经比较完善,但插图作用不够明显,师生往往忽略了插图的重要性。在此,笔者认为对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插图还有必要进行修改。 一、插图在绘制和编排上存在不足 1、插图过于集中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插图主要集中在书前和书后。书前是一些色彩鲜艳的实景图片,书后是一些化学仪器和实验装置示意图,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记忆和观察。在基本操作实验中要介绍仪器名称、用途、正确操作过程,学生很难一下子撑握如此大的信息,如果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而且书中很多演示实验都没有插图,不利于学生对实验仪器及装置图的复习。如第八章试管滴定实验中,没有强调液体的取用,也没有强调滴淀操作,在学生的意识里,只有呆板枯燥的文字,大脑中不能形成一系列的操作过程,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实验的结果,而不注重实验的过程,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设计实验能力差,动手能力差,操作不规范等不良现象。 2、色彩单调,模糊不清 化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人们都能经常感受到化学反应创造的美。而教材中的插图缺乏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观赏性,有的插图已经过时。教材中只有前面10幅插图是彩色实物图,其余三百余幅都是示意图,由一些黑色的线条绘制而成,看上去呆板生硬,不能引起学生强烈视觉感观和浓厚的兴趣。如第五章的“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图中,画面颜色单调,图象模糊不清,体现不出化学反应创造的奇特之美。而很多化学实验都是依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的存在与否,但教材编写中过分强调学生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往往忽略了学生感观所接受的无意识的知觉,提高不了学生的记忆力,使想象力和个性才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有很多颜色特征反映的实验,都没有从色彩上直观的体现出来,而且大多数反应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学生都还来不及仔细观察就一瞬而过。有的反应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学生也无法观察到应有的颜色变化。在演示实验中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近距离观察的同学也不可能都做到过目不忘。因此,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制约。 3、插图意义不明确 教材中的插图只用简单文字标明,而图中隐含的相关化学内容没有提示和进一步说明,使学生对某方面内容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书中煤炉中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对一氧化碳的形成,学生就只知道是碳在缺氧条件下的产物。实际上,在这一幅图中包含了四个化学反应,在下层氧气充足发生反应为C+O2=CO2 ,在中层由于氧气不足发生反应为2C+O2=2CO,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炉内高温下又能与碳发生反应为C+CO2=2CO,最后上层才是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CO+O2=CO2。如在图中加上有关的文字说明,化学方程式加以解释,那么此图就能尽其言,言能尽其意。 4、插图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教材将视野局限于本学科内容,而没有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插图在课程中的编排问题,缺乏与社会生活更多的关联,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给化学课程本身产生一种单调感。因此,化学课程要努力与其它学科内容和广泛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增加自身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并以此增强化学科的吸引力。 二、对中学化学教材插图改革的几点建议 当前课程改革,要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要增强学科与学科的渗透与整合。就此,笔者针对中学化学教材插图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插图过于集中的现状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实现,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插图的编排,也要随机分配到相关内容和实验中,甚至有的重要图形可以多次重复。只要对教学有帮助,改变以往过于集中、图文不搭配的现象,就能够真正做到为素质教育服务。 2、增强艺术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任何事物,只有先打开眼睛这一扇窗户,才能进一步进住人的大脑。世上所有的人,都被其周围的有形有色的生活环境所包围,并不断地受到这些形和色的刺激而唤起各种视觉上的心里感受,从而在大脑形成一定的认知。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绘制插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教师的观点才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插图的重要作用,要理解图中的丰富内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看图,认识图形,体验图中的情感过程。教师不能对图形一带而过,避免学生产生对图形也一晃而忘的现象。而在绘制插图时,这些画面和图像要达到画面逼真、趣味性强、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等特点,利用美术的艺术效果,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化学教学中的乐趣,获得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3、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中的装置图中,仪器要选用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或是在生活中常用的物件,安装要简单、可行,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让人一看到图形,就知道能做、会做,然后去做,真正把实验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4、重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人们的认识过程是和情感过程相始终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没有纯粹的认识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识的共同作用所致。认识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则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任务。缺少认知,情感就无所依据,发挥不了情感的动力作用;缺少情感,认知活动就不能正常运转,发挥不出认知的操作作用。所以,在有关插图中要加强感情色彩的投入,让图画中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关心人类文化的兴趣,让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自然界永远都是和谐统一的,科技史上科学家都是怀着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信念去探索自然的奥秘,科学呈现出和谐、简洁和秩序感,必然会唤起人的审美感受,这种情感体验会产生巨大的冲动,把人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并将其转化成投身科学事业的决心。实验中的操作秩序美,装置的形式美过程的现象变化美,药品的质感和色泽美;晶体的绚丽多彩、规则外形、精致排列都透露着美,六瓣的雪花、蓝色的胆矾、白色的食盐、紫色的碘、红色的铜等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可见,化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教材。如果说知识能发展人的智力,深化人的能力,美育则能使人感到愉悦,激发人的兴趣。在美的感受中,学生的逻辑判断与知觉发现和主观审美的感受相互交织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