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用好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捷径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用好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捷径

语文论文之用好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捷径 ‎ ‎   一、选书之目的 ‎  之所以在众多的选择书目中挑选此书作为暑期必读之书首先是因为作者——薛法根老师。曾在千课万人的会场倾听过的课《爱如茉莉》,他的课如他的人一样儒雅,不张扬有个性;也有关注他的新浪博客,他的文体现的是他贴近学生的教学思想。二是因为近些年一直都觉得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修炼的是文本细读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提高,你的阅读教学效率才能提高。虽然,我现在很少直接选择这一类直接表明教学技巧的书阅读。我觉得拓展知识面,尤其是阅读文史哲之类的书籍对于提高我们的文本细读能力才是最有终生效益的。但本书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是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  二、书本简介 ‎  我们知道,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是个性化行为,不同的文体在阅读过程中,其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王荣生教授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  例1: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  例2:亲爱的 ‎  你 ‎  放在冰箱里的 ‎  两颗葡萄 ‎  我 ‎  把它吃了 ‎  例1是便条,它主要是传递信息,“冰箱”“葡萄”都是具体所指,一是放食物的地方,一是事物。作为读者主要的阅读姿态是获取信息,形成解释。而例2是诗歌,“冰箱”“葡萄”不是一般所指,就像我们阅读散文中的月亮和读诗歌中的月亮是不同的一样,这里的“冰箱”“葡萄”也是诗中的意象。另外在例2中,诗歌呈现的分行形式中还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你”“我”‎ 的对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品味其中所含有的意味,涵咏诗歌的形象与意境。所以文体形式不同,文章所承载的信息也不同;表达功用不同,阅读的姿态也不同。而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按人文主题单元排列的。学生在一个单元要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对学生的思维难免造成影响。本书提出了系统的“文本分类教学”思想和操作模式,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按照文体进行分类重组,打破了人文主题单元序列,重设文体阅读单元,实现了从单篇教学到类篇教学的跨越。在教学实践中,将文本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一类是实用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各种应用文。每一个文体类别,集中研究五个方面的文体:“文体特征”、“价值分析”、“设计要领”、“设计课例”和“实录评析”。本书所倡导的“文本分类教学”,是从“文体”这个视角分类并进行教学实践的,旨在解决文本教学中的“目标偏移与内容模糊”问题,有利于语文教师“识体而教”,顺应学生的文本阅读思维,避免出现“鹬的嘴被蚌夹住了怎么还能开口说话”这样欲说还休的窘境。它既有理论性的教学设计要领指导,又有实践性的课例设计展示及教学实录评析,对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书。‎ ‎  三、阅读感悟 ‎  我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阅读反馈时常让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不会阅读,他们所谓的读书顶多只是在识字。在面对一个文本,他们囿于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的局限,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疑难之处,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或者自以为读懂了,其实一无所知,陷入错读、误读的陷阱。而要化解这些疑难之处,需要教师提供与文本相关的百科知识,更需要给予切合文体的阅读方法。文本阅读的关键点,就是学生独立阅读文本所遇到的疑难之处及解疑释难所需的语文知识。但仅仅发现学生阅读中的疑难之处还不够,还要善于发现关键点背后潜藏的语文核心知识,特别是阅读方法等程序性知识,这是答疑解惑的“钥匙”。阅读中语文知识的及时介入,才能让学生具备“透视”文本的眼光,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如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匆匆》,学生读来读去无法感觉到它的美,即使有个别语感强的能感受到它的美,却说不清究竟美在何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意会”“又能言传”。文本之美有很多关键点,其一就是“叠词”。五六百字的作品中有十五六处叠词,这些叠词如散落在天空的星星,若隐若现,使全文处处体现了语言的节奏韵律之美。如果教师不细读文本,不加以引导,学生自身是难以捕捉到“叠词”的意蕴及运用规律的。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提点,再好的词语,也流于寻常,更不会留下阅读的痕迹,化作语言的养料。而有些文本的关键点不在“写出来的地方”,而在“未写之处”‎ ‎,这更需要阅读时的用心发现。如五年级的教材中的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写到“我”跟着祖父在园子例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等农活,只有一处写了“我”和祖父的对话,那就是“我”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其他事件中都没有对话描写。这些未写的对话,也未曾引起学生的注意,习以为常了。但是语文教学恰恰应该在这个关键点上引发学生学生的思考:这么多的事件中,“我”和祖父的对话应该不止一次,为何只写了这一处?这么一问,阅读就深入到了“对话选择”的写作知识,教学内容变得可见可教,具有了确定性。‎ ‎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往往隐藏着编者的“意图”,即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双重指向。虽然教材中的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是可以替换的;但课文内在的教学规定性,则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只看思想内容,而不看语文品质,很容易看走眼。只有尊重教材,善待文本,通过深入研读,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应有姿态。而此书能助我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