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音乐教师为什么做不到“以音乐为本”?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音乐教师为什么做不到“以音乐为本”?

音乐论文之音乐教师为什么做不到“以音乐为本”? ‎ 认识上存在误区“以音乐为本”是音乐学科赖以存在的理由之一。但在课改中,出现了很多背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既然提倡学科综合,就应该有其他学科的内容;认为以“音乐为本”,就是以音乐为主的拼盘课;对“以音乐为本”具体如何运用认识不足。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解决此问题:一是将音乐课程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与“以音乐为载体”统一起来,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使音乐与相关学科有机地、自然地综合。二是通晓“音乐为本”的内涵,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即通过旋律、节奏、音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等表现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  此外,教师对新教材把握不准也是出现背离“以音乐为本”现象的重要因素,如新教材设四条“纬线”:音乐与人生、社会、自然,音乐与民族、国家、地域,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姊妹艺术。‎ ‎  教师如果从内容上将其理解为并列关系,那么在教学中就容易脱离“以音乐为本”‎ ‎。音乐与人生上成思品课,音乐与自然、地域上成地理课。另外,一些兼课的音乐教师本身就不太懂音乐,教学可想而知。没有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次与一位语文老师闲聊,无意间说到我们的音乐课现在有很大的变化:教学更突出人文性,教材的编排也以一个个人文主题来安排,打破了以往严格按知识体系编排的框架,比如有“爱劳动”、“祖国您好”、“欧洲风情”、“金色乐章”等。不料那位老师却说:那不是思品、地理的内容吗,音乐课把这些内容作为主题,那还要音乐课干什么,那不是本末倒置吗?话虽然说得有点偏激,却也引起了我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音乐课当然要突出音乐的特点,凸显音乐性。“万变不离其宗”,只有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并以此为辐射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才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艺术修养。‎ ‎  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在我们的很多音乐教师上课不弹琴、不范唱,如果这样可以算得上是音乐课的话,那么一个语文教师或数学教师不也能上音乐课吗?那我们音乐课还有自己的阵地、自己的特色吗?学科整合欠火候 有的教师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认为它仅仅是各种学科知识的叠加;还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竟撇开音乐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了思品课、地理课或其他课,使音乐课面目全非。教师意在通过“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显然在实施时发生了偏差。对此,教师首先要正确的理解“综合”;其次要明确“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有,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音乐学习时间过多,不能喧宾夺主。音乐教学中的“综合”应该有度、适度。‎ ‎  许多教师把新课程理解成不再进行技能技巧训练了,于是,音乐教学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重视情感教学而忽视“双基”教学。显然,这也是错误的。 新课程还有待消化 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第一次面对新课程,“老虎啃天、无从下口”,不少教师虽然“想法多多”,但对于新教材、新教学理解不深、挖掘不透,如“蜻蜓点水”般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教学缺少内涵、缺少张力。‎ ‎  同时,虽然一线教师对教学改革投入极大的热情,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也努力而执著,很容易在教学中实施、运用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但是,在“跟从”这些观点、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往往缺少自身的思考,这就出现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偏离的状况。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任何一种理念的实施,都需要教师进行实践的探索和验证,这一过程不可避免,走了弯路并不可怕。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在老师们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的时候,不妨让大家多咀嚼几口,仔细品味、揣摩一下。鉴于此,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关注教师的实际问题:音乐专业素养达到什么程度?文化修养如何?以及教师周边的环境、自身的阅历,等等。我们需要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使他们在消化、吸收、反思的过程中,正确理解新课程,正确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