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语文论文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 ‎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  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  语感训练一般不着重篇章结构,更多的是咬文嚼字。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结合一定的语境,自己去接触、感受阅读材料,运用语言分析材料,深入体会作者用词的奥妙,深刻揭示词语的蕴义与感情。具体的方法有:‎ ‎  1、通过对标点符号表达的作用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如《穷人》一文中写到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话语不多,却用了五个省略号,既表示了内容上的省略,又表示了桑娜断断续续的思想活动,反映了桑娜不安的心情及矛盾的心理。‎ ‎  2、借助对词汇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一般的阅读训练,往往注重检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再见了,亲人》课文中“雪中送炭”一词,让学生理解词的本义是给在冰雪中挨冻的人送去炭火,比喻意义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时有效的帮助。到这儿,还仅仅是停留在对“词”的理解,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词句”联系起来:“是您(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志愿军)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在这个语句中,“炭”就不仅仅比喻大娘送去的打糕,给志愿军以“吃”这一方面的帮助,而应包含大娘(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无限深情。由此可见,通过对重点、关键词语的分析,体会作品的内蕴,学生的语感自然就形成了。‎ ‎  3、通过对修辞手法的揣摩,训练学生的语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谈‘碰壁’”这部分有这样一句“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它运用了反语,“黑洞洞”原义讲四周围十分黑,实质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社会的黑暗。“碰壁”原义讲“碰钉子”,比喻人民丝毫没有自由,革命者处处碰钉子,遭受迫害、镇压。这句话实际就是鲁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讽刺和抨击。‎ ‎  可见,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课文,把握课文主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有益的。‎ ‎  二、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语感 ‎  当然,要提高语感能力,仅依靠于课内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利用课外的源头活水,不断地开源导流,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提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完《赤壁之战》后,学生不可能对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中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推荐学生广泛阅读少儿版《三国演义》、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查阅和获得很多有关三国资料。而在学习古代古诗时,适当地、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课本以外的优秀作品。如人教版(修订教材)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王昌龄写的《出塞》在唐诗成百上千首边塞诗中,这首七绝被誉为唐诗绝句第一。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恢弘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气概。学完这首诗,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边塞诗。如唐朝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和陈陶的《陇西行》等。可以说,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要理解如何表情达意,就要求有敏锐的语言感觉能力,这样才能看出言外之意,听出弦外之音,才能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