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借鉴古代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论文之借鉴古代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改革无论以怎样的新理念为指导,最终都要体现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层面上。至今依然闪现着艺术光泽的古代教育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尊重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吸取传统教育精华,发展古代教育思想,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古代语文教育传统,这仍然是语文教学中亟需反思的问题。 一、尊重“明德”的思想,不断加强和推进诗化教学,是构建新时代道德价值观的首要途径 任何时代的教育,德育都是第一位的。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明德”即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以此来规范自身行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也正好说明古代教育家对德在政务中的重视。孔子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更进一步说明文化陶冶对于思想教育的作用。强调诗的教化效果,使教育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终极目标,这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一贯要求。当前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些素质中,“德”是第一位的,这和古代教育中对“德”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古代教育所强调的道德是为维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但是它所提倡的“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还有借鉴价值的。当前所要求的“以德治国”,实际就是对古代教育先进思想的继承。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强调:一是社会价值标准,即合作、正直、和蔼、孝敬、尊重人类尊严等;二是个人价值标准,即忠厚、诚实、守纪、宽容、上进等;三是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即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等;四是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即实事求是、辨别真伪、慎于判断、追求真理等。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诗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各种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远离了诗,远离诗化教学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见“诗教”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语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无疑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体验的过程。因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钱理群先生主张:“ 语文课的诗化是要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形态来学习语文,从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还应侧重于作品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不少作品是诗意盎然的,《散步》讴歌孝敬,《春》赞美自然,《紫藤萝瀑布》盛赞生命。《观沧海》、《归园田居》、《江雪》、《如梦令》等一系列不朽的诗篇,无不是诗人冶炼的一颗颗光芒四射的珍珠。让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走进充满诗意的各种作品,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培植美的情怀,美的心灵,这是诗化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着力强调诗化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这是当前初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当肩负的历史重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渊远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如果是整天忙于应试,那只能使学生远离语文、厌恶语文,使语文远离生活。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加强“诗化教学”,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把语文置于美的“诗化哲学”的指引之下,在语言科学与人文主义之间架起崭新的,充满美育精神的“语文学”,从而指导语文教育在实践中能够把言语能力、思想能力、交际能力以及思想品质、个性风格的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境界,也许才是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 二、深刻理解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不断“内省”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内省”是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及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孔子所谓“内省不疚,夫何忧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说的就是不断反思的道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迫切要求作为实施课程主体的教师,务必从自身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个人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等。同时,要深刻领会古代语文教育方法的精神实质,及时做到自省自纠,并把这些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自觉需要。如果只限于原有囤积的“死学问”和“模式化”教学程式,会使语文教师的知识“老化”,教学中自然难有生动感和文采感。 1、反思教学行为,升华教学境界: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就是要研究学习主体的个别差异,从较高的层次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和借鉴这一理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操作上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即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条件;考虑学生的达标差距和设计靠近教学目标的阶梯,在“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教学流程中找到一条促进学生发展的通道。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观,实际就是古代的启发式教育,这是孔子对古代语文教育的一大贡献。但是孔子强调的提问,不是在学生产生问题之前的设问,而是在学生想发现问题而又发现不了问题、产生了问题又想不明白的“愤”的时候和学生想说出来又说不出来的“悱”的时候,才予以启,予以发。这样的启发才是保证学生生动性和探索性的前提。但是由于对这种理念的抽象理解,不少初中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往往带着一种预设性的性质,有的甚至用“满堂问”来代替语文教学阅读、理解、思考。重新理解古代的教育方法,应积极提倡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其提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答案也可能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因此,强调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育方法,又不满足已有教学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内省” ,不断创新,使语文教学做到情趣化、文采化,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2、加强教学积累,夯实文化基础: 古人强调和重视“博览群书”(王充),“厚积薄发”(韩愈),这是针对学生读书习作而言的,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纵览中国语文教育史,每一位在教育领域内有所建树的语文教育家,无不是用书本来武装自己的。远的不说,当代的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语文名师,哪一位不是书的受益者?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就拥有五千多册藏书,二十本剪报、三抽屉卡片,这样的“家底”我们有吗?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在教师必读书籍中,教学参考书居第一位。有人断言,离开教参,有80%的语文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种种迹象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化学识底蕴不足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影响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是要求多积累,多读书,可以“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林语堂)。有人说,只有当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强手、艺术家和诗人。有的语文教师深感不会教书,教学路子越来越窄,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少情趣,没韵味,这是否与语文教师知识面的狭小有一定关系呢?重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古训,反思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时,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增强个体的文化底蕴,是提高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不读书的后果,可能会是语文教师思想上的“僵化”、心理上的“老化”和智能上的“退化”。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当从让教师广泛地阅读这一点上抓起。 3、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内省”,不仅要求教育者单方面的自省自纠,还要求学生的自主自觉。当前,由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导向的某些共同失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观念淡漠,主体意识严重失落,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激情,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控意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语文教师都在感叹学生不会学习,然而,在感叹的同时,教师可曾想过:我教过他如何学习吗?古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论述,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的生存体验和需要,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生“自省” 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动性的大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当学生把“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作为一种个体生存的自觉追求时,语文学习才会走向真正的自觉。 三、走出师道尊严的“怪圈”,建立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 任何教育结果的产生,都要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中介,没有师生各种形式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教学活动就难以维持下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调、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总是使学生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和指引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反之,专横粗暴、专制压抑的教育方式,只能令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当前,有的初中语文教师由于受陈旧的师生观、伦理观和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唯我独尊,甚至以各种非人道的行为对待学生,严重地损害了学生人格。种种迹象表明: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疏远,实际是对语文教师非人道行为不满的表现。语文教师应当深切领会到:在语文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对话的主体。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原因,靠学生的情感状态来达到的。” 可见民主型师生关系对学习的重要性。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的素质,首先应具有民主的态度,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消除话语霸权和垄断。其次要尊重学生,消除教学中的非人道行为,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产生大有关系。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一位“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老人,这位长者就是教育家孔子。孔子讲学,很重视创造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他不愿学生唯唯喏喏,希望师生之间共同切磋学问,提出相反意见,并认为这样对教师才有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读读《论语》中的“侍坐”章,你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和谐、亲切、温馨、宁静的教学场景,那里有开导有点拨有评价,这是一个典型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古代课堂。如果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都象两千多年前孔子讲学那样,语文教学质量何以不会提高?和别的学科比较而言,由于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灵活性,会使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存在个别差异,从而使理解产生了多个答案的可能性(有的甚至超出文本范围),即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由此可见,在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在以文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作为文本,当它脱离作者而存在于客观世界,并拥有广泛的读者时,它才具有价值,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教师的责任就是要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认知构成,生活积淀,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感悟,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阅读者。因此,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放下“尊严”,向孔子学习,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语文教师,建立生动、自由、亲和的语文课堂,赋予“传道,授业,解惑”新的时代内容,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总之,借鉴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理念时,我们无不沉重地感到,当前初中教学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可贵的东西被人为地割掉了。这也许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总体滑坡的一个原因。因此,重新思考继承传统和大胆创新的关系,探索新时代条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智力,规范学生的语言,已越来越必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