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妙笔生花 相得益彰——谈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妙笔生花 相得益彰——谈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语文论文之妙笔生花 相得益彰——谈谈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 ‎  温岭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应子富   蔡美丽 ‎  【摘要】纵观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议”,实实在在的课堂书面积累和运用实在是太少了,语文阅读教学读写分离。诚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练笔,以期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但,有些课堂上的读写结合不过是“虚晃一枪”,抑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一下教师设计的理念而已。本文从巧借范本仿写练笔、聚焦冲突质疑练笔、激发想像补白练笔、涵咏情感咀嚼练笔、链接文意拓展练笔这五个方面来探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 ‎  【关键词】  随文练笔  巧借范本  冲突质疑  想象补白  情感咀嚼  文意拓展 ‎  相较于200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2011版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可以欣喜地发现练笔的“身影”出现在了阅读教学中,它犹如阳光雨露,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得“饱满粗壮”‎ 起来。但我们深入课堂却可以发现,课堂上练笔的设计和操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设计缺乏张力,练笔只是学生对课文片言只语的提取,或是对课文的浅表概括和重复雷同,学生通过交流没能得到有效提升;有些人为地把它与发展阅读能力割裂开来,走入了纯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误区;有些设计是为写而写,与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情感意蕴完全不搭边,忽视了教材作为“语言典范”的功能,也打断了课堂的情感流程;有些练笔走在了学生还未真正读懂课文之前。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后果。因此,有效的课堂练笔当追求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不仅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笔者就结合一些名师的教学及自己和同行的实践来谈谈关于一些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见解。‎ ‎  一、巧借范本仿写练笔 ‎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阅读教学中有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表达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或形式,去丰富、发展课文内容。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  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时说: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也来仿照课文写写,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用下面的段式来写一写:“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         ,变成了        。他的        ,变成了        。他的        ,变成了        。”通过这样的语言习得,既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展推进了盘古的英雄形象,丰满了人物形象。像这样,文中既有“仿”的痕迹,又有“创”的内容。这种仿写练笔最大程度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展现了人物形象。‎ ‎  教材中不乏很多精美的语段,这种“范本仿写”的课堂练笔设计也要注意的是不能脱离文本内容,那种单纯模仿表达的设计可以放在课后进行。如《秦兵马俑》的第4段非常经典,课文中对兵马俑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在这个环节,笔者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学生在文本语言的例文学习中,在课件提供的众多画面的前提下,妙语连珠:“瞧,这个兵俑,一脸沉稳,气宇非凡,这也许是位英勇善战、胸有成竹的将军吧!”“看这一排弓弩手,整齐地半蹲着,箭已上弦,等上级一声‘放’字,那箭便齐刷刷地离弦而出……”这样的练笔设计靠船下篙,学生有了文本作为范例,很快就能迁移运用。不但在写作中感受到了兵马俑的栩栩如生,暗自钦佩古人那过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掌握了更为丰富的写作方法。‎ ‎  二、聚焦冲突质疑练笔 ‎  质疑练笔就是在遇到疑难问题、揭露矛盾、激发思维、形成“悬念”时进行练笔。学生在练笔中潜心会文,独立思考,在比较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感受。而且在练笔中发现问题,做到读思结合,读中有思,思中有悟。 因此,教师要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估计文本的哪一点、线、面最有可能引发矛盾冲突,介入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活动,就要捕捉住进行练笔,让学生有揣摩的空间和时间,从而丰富其精神 “内存”,点燃其精神潜能。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一经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情感就会挥洒自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  如《中彩那天》中的父亲为同事库伯捎一张彩票中了名牌汽车,于是,他面临着一场道德的抉择。笔者上课时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此时父亲的内心是多么矛盾啊。在他的心中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争论。一个坚持要选择汽车,一个坚持要选择道德。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生1:这辆汽车是你梦寐以求的啊,今天你终于得到了,你千万不能放弃啊!生2:不行,这样做太不道德了,你一辈子会受到良心谴责的。生3:你家生活贫困,一家六口全靠你维持生计,如果这时放弃,你可能永远都买不起这样的名车。生4:不行!如果你要了这辆车,你将失去比名车更宝贵的“诚实”,说明你是一个不守信的人。……‎ 随后,我让学生以《抉择》为题写了一篇小练笔,真实而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矛盾的心理。习作中,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化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一次深刻的道德命题在思维碰撞中得到了生动的演绎。此时的练笔水到渠成,精彩深刻。‎ ‎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目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为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巧妙设疑,可以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布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进行练笔,无型中为学生搭建了兴趣的舞台。如《桥》一文,笔者紧紧抓住文本的“矛盾”,在课的尾声,让同学来练笔,思考“老汉到底爱不爱他的儿子?”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主动构建。通过练笔,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情感的体验,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就凸显在孩子们的脑中。‎ ‎  三、激发想像补白练笔 ‎  文本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有许多意犹未尽之处,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在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此时,教师就要开发教材的留白空间,在“言虽尽而意无穷”处进行练笔,引导学生填补和阐析,并落实训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的视界也将随之开阔和丰富起来。学生通过想象练笔就能对语言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创造、表达,在细心揣摩中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脉和情脉。‎ ‎  五年级下册选读课文《丰碑》,文中讲将军看到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时,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这时候,有人告诉将军,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这里的省略号有很多内容没有写出来,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是如何掌握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由于棉衣紧缺,尽管手中掌管着这么多的棉衣,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件,而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把军需处长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激起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  《再见了,亲人》一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而且重点体现在文中的前三个自然段。作者通过叙述事件具体的事例,能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写列车就要开动了,中朝人民的心中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而文中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而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后,你会说些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写几句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吧!此时音乐轻轻响起,学生在饱含深情的气氛中写下了心中的告别话语。小金道:“志愿军叔叔,我不是不坚强,我舍不得你走啊!自从妈妈牺牲后,你们就是我的亲人了,与亲人分别怎能不让我伤心呢?”‎ 大娘道:“孩子,让大娘再看看你吧!大娘不会忘记是你们帮助我们赶走了强盗,又为我们盖新房,大娘岁数大了,以后怕再也看不到你了,怎么不让大娘难受呢?孩子,别忘了我们,记着常来信呀!”大嫂道:“志愿军同志,你们为了让我们朝鲜人民能过上和平的生活,牺牲了多少的战士呀,我受这点伤算得了什么?你们马上就要与我们分别了,就是走再远的路,我也愿意来送送你们!”多么充满激情的话语呀,它不仅能将课文的想象空间给填补详细,而且学生们此时内心涌动的激情如清泉喷薄而出,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情感彩虹,文章的主题也得以升华。‎ ‎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潜心会文,捕捉文本精彩的留白,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点击,去填补,把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之所以这样表达的意图。这样的练笔,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本,又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  四、涵咏情感咀嚼练笔 ‎  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一幕幕引人人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生动有趣的精彩故事,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这些教材让学生感受到世间的美好感情,传达着为人处世的真挚、分享等思想。而场景、形象、故事、意境等,并非通过教师的琐碎分析来实现,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情脉需要体验去体会,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让学生在自然投入的状态下受到情感的熏陶,领会文章的内涵呢?随文练笔不失为一剂良方,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练笔,让他们把心中的千言万语凝结成优美的文字,用笔尖记录自己的情感历程。‎ ‎  我校的陈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文时,在学生情感的高潮处精心设计的小练笔让人久久难以忘记。学生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脏跳动”三个事例中初步感悟了作者杏林子光彩而又充满韧性的生命力。陈老师又引入杏林子的相关资料,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感体验“更上一层楼”,此时,陈老师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学生都按捺不住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地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无论命运多么对不住你,你都要善待它。命运其实是个调皮的娃娃,看到你的一路顺风难免会有点眼红,绞尽脑汁刁难你,看到你的投降,它会欣喜若狂。我们绝不能让它得逞,用我们的智慧与不屈与它对弈一生,让它知难而退。”“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此时学生的情感表达之火、认识倾吐之水已被点燃、被激活,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令在座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 ‎  我在教《妈妈的账单》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通过读、思、议,去感悟文本。当孩子们真切感悟到“妈妈的账单”写满的是无私、无价的母爱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配上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此情、此景让许多的孩子眼眶里竟充满着激动的泪水,孩子们那情真意切的泪花,自然是传递着对伟大、无私的爱的感激之情。在此动情点上,我就即刻设计这样的小练笔:“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呀,老师已看出你们都知道咱们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她们都将无尽的爱给了我们,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在想起了很多很多,你们想把它给写下来吗?”教师这一点拨,孩子的心也就随之而动了,他们的灵性就在小练笔里飞扬起来了。生:妈妈,您辛苦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生:妈妈,从您脸上的条条皱纹和头上的缕缕银丝我已深深地感受您太辛苦了,请好好休息吧!……‎ ‎  由此可见,教材蕴藏着丰富而深广的人文情感,利用课堂中的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字与情感的训练,是沟通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只要细心研读文本,找到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接点,精心安排练笔,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就能在品味语言的阅读实践和课堂对话中,提升学生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 ‎  五、链接文意拓展练笔 ‎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有些内容有意不写完整,或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这也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因此,阅读时我们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让他们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 ‎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们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身处逆境中的儿子阿曼达也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的确和他的父亲一样了不起。因此,我就利用这段课文以《逆境中的儿子》来指导学生写课堂练笔,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以照应课文后的“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  同样,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结尾是西蒙和桑娜的对话:“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此处我们可以进行练笔:①渔夫看桑娜会怎么和自己的五个孩子说?这五个孩子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围绕这三个问题,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这样的拓展练笔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再如《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有位教师依据父亲“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进行运当的拓展。他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当今社会,你想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并据此提供了一次小练笔:我想做(    ),我认为(  )。完成这样的练笔,学生要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将课内外知识融汇。这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表现自己,张扬个性。这样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而且强化了感悟和语言运用。‎ ‎  结束语 ‎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写文章时“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一定的语言内容依赖一定的语言形式,一定的语言形式实现一定的语言内容。理解语言形式也是为了深刻理解言语内容,让学生全面真正地将语感、语言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因此,我们课堂上设计的练笔必须既得言,又得意,水乳交融地融通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沉浸在作品语言的内外魅力中,深刻领悟到文本的言语秘诀。无论何种设计,都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切不可为练习而练习,使课堂变得臃肿,都要在体现阅读教学基本取向的基础上,如穿花拂柳,似寻本溯源,既充分体现“语文意思”,又让学生“习得”经典的习作方法,实现语文意识的超越和能力的提升,还让阅读教学获得应有的实效性。‎ ‎  参考文献:‎ ‎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语录》‎ ‎  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  3. 《小学语文教师》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8期 ‎  4. 《语文教学通讯》  2012年第5、6、8期 ‎  5.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2年第3、9、10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