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爱的教育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爱的教育 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爱的教育莲都区刘英小学 夏日红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实施爱的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文本渗透爱的教育,利用阅读资料渗透爱的教育,利用实践活动渗透爱的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动植物、爱祖国、爱科学、爱惜果实和财物、爱家乡、爱学校、爱同学等的情感。关键词:科学 爱 教育我常听到:我们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有“爱”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爱,爱什么,怎样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本之木,是无源之水。教育缺乏爱,它将成为一片荒漠,是没有生命的不毛之地;教育缺乏爱,它将化作一段朽木,是没有生机的枯枝腐叶;教育缺乏爱,它将变成一条断河,是没有活力的干涸之水。那么我们的小学科学课需不需要渗透爱的教育呢?新课标里面有没有指明科学应该渗透爱的教育,应该渗透哪几方面的教育?我们现实的科学课状况又是如何?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里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科学 、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但是,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都重视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中爱的教育内涵,把爱的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割裂开来,使科学教学中的爱的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许多的科学教师片面的地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仅仅限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实施爱的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渗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同学、爱动植物等的情感。一、利用文本渗透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 说明了爱的重要,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在与《科学》文本对话中,让严谨的科学知识,抽象的概念用诗意的语言、直观的形象、巧妙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理解,在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知识提取中,留给学生一个亮丽的启迪,一个海阔天空的遐想,在知识的理解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找到爱的教育和智育的结合切入点。珍视与学生的每一次有效的结合,把握每一个蕴含的教育契机,并捕捉它,使它成为最有效的爱的教育资源。1、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科学课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环保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上,还可结合课程内容将更多环境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载体作用”、“渗透作用” 。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境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学习《维护生态平衡》时,不仅介绍草原上各种动植物存在的关系,说出草原上的其中的一条食物链,还讨论假如食物链中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还让根据提供的网址查找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1、什么是沙尘暴?2、沙尘暴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3、沙尘暴的产生有什么后果?4、我们应采取了哪些方法治理沙尘暴?引伸保持水土以及保护绿色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在学习《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时,使同学知道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虽然以后内容有涉及,但是爱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平时教学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环保公德意识。2、进行热爱动植物的教育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认识了解动植物是《科学》课的起始,但是学生的认识个体经验是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不具普遍性的。只有把科学的知识融入个体经验,才真正能对个人的德性生成发生作用。让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他的道德生活。我们利用科学文本知识设计教育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动植物的教育,使科学知识进入个体经验的结构的同时,使爱的教育得到升华。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应该是捡来的落叶,其用意是进行珍爱生命教育,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让学生“观察枝条上的树叶” 时,就有学生干脆折了一些枝条带进了教室。材料的选择如何渗透爱护花草树木这一思想,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如课前教师和学生一起捡一些落叶,把落叶装进塑料袋带到课堂上来,这是一个榜样作用的思想教育过程,也是以行动来影响、感染学生,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在“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观察一些低矮的树木的叶,二是通过“给小树整枝”等活动收集一些枝条,展开教学活动。例如:《蜗牛》和《蚯蚓》的实践中,让学生观察蜗牛和观察蚯蚓等一些活动。在布置学生去找寻蜗牛的活动中,为了找到蜗牛,学生就把学校教学楼旁的泥地上的石头翻了个遍,找蚯蚓又把土翻个底朝天。活动中,把蚯蚓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蚯蚓折断看还能不能活,到底蚯蚓的生命力有多大,两段、三段,还有的用石头砸;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实验结束后,又把他们丢在水泥地上,随便论丢,嘻嘻哈哈的完成实验就高兴了。当然学生的探究热情无可厚非,但这与“爱护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孩子们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教育先行,教师首先应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寻找小动物时你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你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尤其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可随意伤害小动物。二、利用阅读资料渗透爱的教育明《传习录》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爱的形成有赖于对爱的认识。学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更应该重视通过多种途径,向儿童灌输爱的知识,使他们懂得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和爱护,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爱的基本体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1、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的继承。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长期的勤劳智慧对世界科学作出了杰出贡献。比如《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的学习资料就介绍了蚕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551年,有两个外国修道士把蚕茧带到欧洲。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现在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 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又如《金鱼》这一课就介绍了金鱼起源于我国,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种的。金鱼的故乡是在浙江的嘉兴和杭州两地。根据日本学者松井佳一(1934)的研究,中国金鱼传至日本的最早记录是1502年。金鱼传到英国是在17世纪末叶,到18世纪中叶,双尾金鱼已传偏欧洲各国,传到美国是在1874年。这些无疑都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科学家们用非凡的勇气与开拓精神,有对新发现、新发明的坚定信念,以及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比如《稻谷的观察》这一课的学习资料就介绍了袁隆平,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是“杂交水稻之父”。他说“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所有这些都会给人以启迪与教育。因此,在科学教育中,以科学内容 、科学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联系科学史进行爱的教育绝不是强加的“政治任务” ,而是教学教育工作中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2、对学生热爱科学的教育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穿插于课文间,我们要根据课文的要求深入领会阅读材料的编写意图,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会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其中所蕴藏着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带给学生极大的启示和教育;有助于促使学生产生使命感,留给了学生立志于科学探索研究的广阔空间,培养他们为国为科学而努力报效的态度。例如:在《探索宇宙》中的两个阅读材料,一个是《哥白尼和日心说》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从科学家哥白尼,不怕封建教会的专制独裁,敢于提出正确的论断,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布鲁诺坚持真理而献身,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事例,说明了立志目标和个人的信仰,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立志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第二个阅读材料又说明了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永无止境,以增强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爱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教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是教一个人的道德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成就,决定因素往往就是有没有一个好的习惯。科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科学实践习惯让学生进入活动情境中,使学生感受活动的每个道德细节,触动学生的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领悟爱的教育。1、进行爱同学的教育 曾有人说“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爱同学在课堂创设中更多地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改变原来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以个人为中心,忽略集体主义,忽略了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善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因此在科学课中设计探究、合作的实践活动,以活动实践为载体—— 将爱的教育与课堂的活动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我们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有不甘示弱的特点,这也是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的,这就是竞争意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整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交流,再进行组间交流,把每个人探究的成果化为集体的财富,使每个人双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这就是合作意识。如:在教学单元《形形色色的植物》知识拓展时,先让学生看视频,学生了解各种植物、植物的存在方式、茎的几种形态和植物的作用等。再各组同学讨论,视频中讲了哪些内容,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组与组之间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充分把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讲出来,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了。2、进行爱惜果实和财物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 的一项长期工作,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小处着手,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身感受、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设想活动的结果;启发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实践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理性的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和公德意识。比如:学习《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比较生熟食物和由生的食物到熟的食物时,在学生完成这个实验后,我再回头看看废料桶里的实验材料,土豆、里脊肉真是用的过多了,还有的已经倒入桶内。回想平时班会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做实验或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实验药品等用品,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我们是不是要教导学生经济一点,不要太多,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物质的溶解性实验时,在这方面就落实的好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好,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道德素养。3、进行爱家乡的教育 充分利用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文本提供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活动。如: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学生通过考察、调查的活动方式,了解瓯江的概况,探究瓯江的水资源,增进对瓯江的了解与认识,感受瓯江和防洪堤的美,逐步形成关爱母亲河的思想情感;通过考察万象山公园,认识一些植物,收集、制作植物标本,实地考察等活动,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利用旧、废品制作学具,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把爱家乡的教育和活动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4、进行爱学校的教育 为了开展有效的探究实践活动,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广泛地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的科学探究领域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我们立足学校,挖掘资源,进行爱护学校,美化校园的活动。我们的校园内有四季常青的樟树、海桐,有高大的水杉,有香气扑鼻的含笑等。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采到植物标本,还给学校的空地上种下花籽,了解花草树木的生长、凋谢以及遭到人为的破坏的现象,也可以联想到大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生长情况,动植物的繁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校园,保护大自然,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从上面看来,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爱的教育不是空洞的、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应该渗透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小学科学课中渗透爱的教育,可以使我们的科学课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真实、更加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小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2、《爱.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516.htm 40K 2008-3-1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