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自学与点拨的尺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自学与点拨的尺度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自学与点拨的尺度 ‎ ‎  现在提倡的自主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中,不论哪种教学其实质都是在引导学生自学。这是回归了教学的终极目的。因为学习本身是学生自己的事,应该有自主的精神,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只有自主的投入,才会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才会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面并不摒弃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因为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到完全的自主,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 ‎  但是这里有一个尺度的问题:学生能自学到什么程度?教师须点拨多少?若把握不好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学生自学不到的东西教师不讲或讲得不透,只让羊儿自己找草吃,会吃不饱;一是学生已把握的,但教师仍喋喋不休,只会让学生厌烦,浪费师生宝贵的时间。‎ ‎  如何把握自学与点拨的尺度?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这样一个教学的理念,我认为,这也是教学中自学与点拨应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教师无须赘言;通过自学,学生悟得不透,理解不了的,应大讲特讲。‎ ‎  学生自学包括哪些内容呢?‎ ‎  首先,自学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 ‎  人教版初中六册每课都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他们或是交代写作背景,或是说明该文写作的特色,或是提示本课学习的重点,或是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最后皆是本课须重点认知的字词。这些都是编者据课文本身内容策划的,同时提示了阅读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生认真自学这些,对理解文章有建设性的帮助。‎ ‎  其次,自学文本。‎ ‎  阅读其实是读者和文本的交流、对话。中央教科所研究的“语文自学辅导实验教材”要求学生每节课至少有20~30分钟的集体自读。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就让学生去领悟文本的东西,犹如隔靴搔痒,是不现实的。有的教师在学生自学文本前就把学习目标和问题点出来,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读书,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追问的状态之中,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教师可以先不设置任何问题,学生亦不借助任何资料信息,自学后把自学感受和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甚至毫无价值,但这正为下一步点拨学生如何提问、如何理解文本作了一个铺垫。学生在大量的自学文本后,就会慢慢领悟到从哪些角度理解一篇文章。‎ ‎  在自学文本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大部分学生能把握,像作者的基本的感情倾向,爱或憎,语言的朴素与华丽,结构的过渡与首尾呼应等。这些师不讲生自明。如教学《背影》,学生自学文本,两遍课文下来,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文章表现父子情深尤其是父爱这一主旨,语言朴素真挚感人,“背影”点题4次等。‎ ‎  第三,学生自练。‎ ‎  教师在学生自学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基础题,包括字词等双基。此种练习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巩固,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是一次补充再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此次自练中会有不同的收获。‎ ‎  上面谈学生自学的三点主要是在课内,教师比较好驾驭。主动好学的学生还可以在课外利用各种工具、信息来补充课内自学,如到图书馆上网查资料等,这里不再赘言。‎ ‎  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此时学生带着自学的疑问,带着倾听教师讲解的渴望,教师的讲解于学生能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教师要点拨得精彩,点拨得生动,点拨得精当,点拨得明白,点拨得科学,含英咀华,要挥洒教师的个性和才气,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态度,随机应变,相机诱导,使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 ‎  具体地讲教师点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  1。点拨重点、难点。‎ ‎  《在声音的世界里》讲了大量的对音乐的感悟,里面包含了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有些是学生现在无法领悟的,教师就须联系生活,融贯过去的知识与体验,让学生慢慢理解,一时间不能理解领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体会。这个点拨对学生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此时的点拨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  第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  学生在学习时大多满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缺乏敏感,本身也不太重视。洪镇涛先生在《构建“学习语言”语文新体系》中指出学习语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他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了“语言”,才能解决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的问题,走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不仅要看懂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体味散文的优美,诗歌的凝练,说明文的准确,小说的流畅,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 ‎  第三,因材施教。‎ ‎  学生作为发展中人,不完善是极其正常的,所以有些学生在教师不点拨的情况下,很难自己领悟。教师要因材施教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点拨学生走向完善。不能用一个水平去衡量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不同水准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才能使其在各自的学习路程中都有所进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