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文论文之语文实践活动与初中生语感培养 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于语言信号的直接感悟和应激反馈的基本能力的总和。是感性渗透理性的悟性,是经过长期直接和间接训练后作出的直觉反映。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它凸现了语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还有一段非常深刻的论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情趣。” 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个体的实践和感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语感培养提供了条件。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的依据 语文实践活动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得“生活”之源,扬“活动” 之波,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正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育成熟期的不断提前和文化环境不断变化,初中阶段是学生对语言的需要从感知、理解向感受、体悟的方面发展的过程,是从纯客观的过程上升到伴随丰富感情色彩的整体性感悟的审美需要的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转型则需要大量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学生对于语言的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性实践的活动中得来的。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言,体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关于言语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上升到伴随着丰富情感的理性认识,使他们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能力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语感能力的形成当然也不例外。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既然“语感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种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 ,要培养它,就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活动和自我感受、体悟,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语言应用实践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已有的言语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语感能力。习得,应该是语感培养的主要方式,而语文实践活动为语感的习得创造了条件。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的探索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语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1、诗词诵读竞赛,积累语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就已经认识到学诗同发展语言的关系,在当时,《诗》也曾是必读的教科书。今天,多读诗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中国的诗词通过凝炼的文字,和谐的节奏,深邃的意境来抒写灵性,充分展现汉语之美。为引导学生多读诗,好读诗,充实学生的言语储备,为培养语感固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词诵读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至8人,先在课外广泛涉猎,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的诗词作品,熟读成诵。然后在小组内展开竞赛,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竞赛,这是“诗词泛读活动”。 在泛读的基础上,推出了“诗词精读活动” 。引导学生品味和感受诗歌语言音韵之美,深入体悟,反复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活动中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范读;并讲解朗读的节奏,重音,说明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老师、同学如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随时跟他交流,及时修正,现场生成新的朗读方案;最后再由这个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是评委,从对诗词的理解,声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气的缓急,诵读时的情感,发展的等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决定胜负。竞赛的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得到重视,大家的智慧得以发挥,情感得到充分的沟通。朗读时,台上台下互相应和,同声共气,在诗意的语言所营造的美好意境中,加深了对诗歌语言的体验、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自主选择,自我设计的“泛读”“精读”竞赛,引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诗词美读竞赛”,要求有创意地表现诗歌的美。形式是多样的,在配乐朗诵,为诗词谱曲,以流行音乐演绎古诗等活动时,学生有的手弹古筝,口诵诗词;有的边唱边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更有兴之所致,现场挥毫泼墨,为同学所诵的诗配上插图。开展这样“集视听之娱”的活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驱遣想象,深入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契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情趣。 总之,诗词竞赛活动过程,是学生“仿其声调,索其语气,思其画面,寻其意味,察其情致”,的过程,是“阅而有味,读而致乐”的过程。在琅琅书声中,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学生语言的积累越来越多,语言的体验越来越深,语感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每到用时,便能厚积薄发,其感悟的直接性、爆发性,反馈的应激性、速效性就能表现出来了。 2、生活热点讨论,深化语感。 要具有准确而高级的语感,仅有感性的积累是不够的,必须同时运用思维。有了理性思维的参与,学习者的语感过程就能摆脱纯感性的模糊状态和狭隘经验的羁绊。语感能力也将向广阔性,深刻性方向升华。 因此在训练语感时,贴近生活,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及学生关注的焦点,设计语文活动。如就“我眼中的新课程”,“能力与分数”,“我看网络游戏”等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深入生活,留心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同时开设网络论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组织 “青少年网上交友利弊谈”的辩论赛,进行 “习作大家评”的活动。配合初二年级新闻单元的学习内容,我们举行了“热点新闻你说我评”活动;模拟苏州电视台“新闻正反辩”的形式,让学生对国际、国内新闻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既引导学生客观地、辩证看待现实世界,又锻炼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总之,想方设法把语文实践活动变为思辨、研讨、创新的过程。这样的活动开展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渐趋活跃,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逐步准确,对事理的认识逐渐全面,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感能力就能不断地变浅薄为深刻,变浮泛为缜密。 3、听说读写综合实践,巩固语感。 吸收的目的在于养成和创造。诗词诵读竞赛与热点探讨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言语储备,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为语言内化,语感培养奠定了基础。我们还根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以训练学生的表达为目标,开展了新一轮的听说读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与书的故事”,“答记者问”,“毕业赠言”,“学写对联”,“题一中校园”,“网络作文大赛”,“家乡名人报告会”,“学生个人主页制作大赛”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积极性。有些学生,一个学期,在个人主页上上传自己制作的小报十多张,习作二十多篇。初二学生在“题一中校园” 活动中这样写: 启窗绿入帘,鸟雀飞上檐。紫藤架下学生言,书香满校园;《题市一中吟诗亭》:幽幽篁竹荷塘边,古色亭柱八角檐。遥看无暇白玉兰,枝头粉霞抹一片。虽然在我们看来,这些习作还很幼稚,但是,初二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已经很不容易了。也证明了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当然,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感,必须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梯度、规范化地展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生活积累、知识状况、学习能力、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组织活动。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的思考 依托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感的探索,之所以有较大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激发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与探索的原动力。语文实践活动,内容鲜活,形式生动,切合了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了,其主体性得以确立,从被动到主动学习,语感培养就能落到实处。 第二,拓展了空间。要搞好一次活动,需作充分准备,所谓“功夫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把学生学习语言从文本延伸到现实,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生活延伸到网络,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多了,空间广了,与社会的联系也密切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也多了,语感能力就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增强。 第三,提高了效率。语文活动将现实生活和语感养成联系起来,语感能力的训练便有了生活基础,在生活情境中习得的语言,在真实情景中交流过的语言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逐渐形成强烈的语感,这样的语感培养也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活动需要竞争,需要协调,需要沟通,需要合作,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都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要阵地,语文实践活动,则为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插上了双翼,其效果是多元的,滚动发展的。因此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