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新课程的音乐课到底如何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新课程的音乐课到底如何上

音乐论文之新课程的音乐课到底如何上 ‎ 新课程的音乐课到底如何上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杨文军一、面对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轨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需要新的教师来实施。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1、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传授知识重视“经”的传授而忽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21世纪已经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且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且要贯穿于学习者整个一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20世纪教学走过的路,大抵有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 人本位。当代教学致力于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现实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的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会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教学质量的底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3、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校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 ‎。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重的突出问题,也是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而忽视教学的来龙去脉。这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学生对知识的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的掌握不是通过自己思维过程获得的,而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地机械学习。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5、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⑴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即教师施,学生受。    ⑵以谈话法为主的双项交流方式,即教师问,学生答。    ⑶以讨论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即师生之间互相问答。    ⑷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即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按照“‎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达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则完全由老师摆布,任老师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和教师形成感情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半功倍。现代教育思想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论之看重认知过程,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过程,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教学论研究证明,我们不仅要重视“感觉—思维—‎ 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还要重视“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将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两者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上了几千节课,叫了几十年书,送走了几代人,要问自己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特点有哪些,很少有人说得清。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勇于积累,勇于总结,勇于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看轻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是否有风格。   教师并不是教材和教参的“留声机”,要针对教材、课文、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一番科学的、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创造的过程。   首先,教学创造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教师应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次,教学创造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二、迅速更新自我,重点予以突破      1、首要的是树立起崭新的教育观念     ‎ ‎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大潮中,要想积极顺应潮流并获得成功,就必须迅速更新自我,重点予以突破,其首要的适应树立起崭新的教育观念。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的时代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⑴新的课程观。它不同于“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它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它倡导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这种课程观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其情感、体验与理智具有同等的地位。    ⑵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的主体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⑶新的学生观。坚持“学生是人”的看法。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与无生命的动植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⑷新的教师观。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可质疑地树立起“师道尊严”‎ 的大旗。这是旧时代的产物。新课程中的教师观,将教师视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生存”。    ⑸新的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⑹新的课堂观。现代课堂观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它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地方;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平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2、学习运用现代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法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格等心理因素。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最受世界重视的,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学习运用现代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    3、走出“封闭式”,跨入“开放式”    系统论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此时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五点: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确立起资源分享的“同学型”师生关系;⑵‎ 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⑶学习材料的来源多样化,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⑷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积极以自我激励成为评价的主流;⑸原有的课堂纪律收到挑战,学生参与学习规则的再制定。   4、在“参与”上狠下功夫    我们所说的“参与”,是指学生在与环境取得认同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即他能正确认知周围环境及自己应承担的角色,并有能力承担之。所谓“学会参与”,是指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增强参与意愿,端正参与动机,提高参与能力,从而积极投身于学校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活动过程。“学会参与”是教育的深层意义和目的。它让学生从小懂得参与是一种合作,参与既是个体的行为又是集体的行为。它使学生在学会参与的过程中做到既有自主选择角色的意识和能力,又有根据合作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变换角色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是这种教育的终极目标。    5、在“创造”上大做文章创新能力是人类迎接未来挑战的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突出要求。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创新教育正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可在音乐即兴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音乐课中的创造教育体现在“创作”上。对中小学学生来说,这种“创作”‎ 实为各种富有创意性(含有创造性因素)的音乐学习活动。教师们只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依据音乐学科的特点,一定能在“创造”教育上写出精彩的篇章。三、新课堂的课到底如何上           新课堂的课到底如何上?这是当前教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有人提出了以下几点自我检测的办法:    ⑴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⑵知识是您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引导”的?    ⑶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⑷您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还有人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十条建议,对我们也有启发:    ⑴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    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⑶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    ⑷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⑸多一些辩论,少一些评判;    ⑹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    ⑺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    ⑻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    ⑼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    ⑽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音乐“优质课”,应该是也必须是“美的体验,美的探索,美的熏陶,美的享受,美的成长”。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