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语文论文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 ‎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                                                                                 ◎何志雄 所谓“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课程整合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单个学科来说,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探求一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新路径,探求一种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 课程的整合观,是世界课程改革运动中最重要的观点;增强整合意识,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第一,课程整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必然选择。“大量闪烁发光的事实/自天而降/未经质疑/互不联系/至今未有编织机/将它梳理成章……”‎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曾经引用这样一首诗来阐释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就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说,语文教师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必要的整合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知识(陈述性的、程序性的)的呈现,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有很大的不同:语文知识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的文本为载体,知识蕴含其中,犹如“细雨湿身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隐性的;其他学科大多以公式、定理、规律等为载体,是显性的。语文学科知识存在于每篇文本之中,即便是最简单的文本,也充斥着无数庞杂而琐碎的知识内容,也包含着若干多知识集群(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因此它的知识呈现又是不规则的、不连贯的;其他学科以章节形式出现,体现着知识的整体性、系列性和序列性。因此,语文教师面对教材,往往有“弱水三干,取哪一瓢”的感慨,整合就成为梳理教学内容的“编织机”,就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然选择,整合意识和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第二,课程整合是顺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呈现文化多元化、知识信息化的趋势,《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产物,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所谓“开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时代性。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新课程标准”‎ 构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语文课程新体系,语文教材视野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材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层次的语文课程图景,学生从语文教学中汲取的是更丰富的营养。二是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尊重师生共同发展需求,在遵循“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给予师生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有选择自我发展方向、选择课程的自主权,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有参与教学评价的自主权;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方面较之从前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譬如,教师可以发挥优势和特长,自主选择、规划课程等。‎ 所谓“有序”,就是遵循教学规律,遵循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科学、艺术、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挥”、“开放”和“有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开放的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其形成的张力,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组织顺序的颠覆,传统的以“篇”为基础组织,按部就班的教学推进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学科和学生发展需要。教师必须改变单边教学组织形式,以单元、模块为单位建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增强整合意识,提高整合能力,以此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课程整合是改变教师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教学实践看.教师视野局限于学科的单边主义居多,往往无视单元、模块的整体思路,“教教材”的多,“用教材教”的少,陷入封闭孤陋的泥淖。回应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回应多元文化列现代人的素质要求,针对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师必须时时反思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教育实效,改变教学生存方式,不断地给自己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态度,唯其如此,才能不断超越提升。‎ 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益呢?笔者认为,必须坚持“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做科学合理的配置,构建师生双赢利好的语文课程教学新秩序。‎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有效地指引教和学两个方面,能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受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影响,我国课程标准基本是从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的。这种目标体系割裂了语文学科知识的系列性;而且以横向提炼的方式概括教学目标,对于以单篇课文来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来说,目标易流于程式化、复杂化和抽象化,不易于教师掌控。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总体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必须有较强的全局观念和分解整合能力,科学合理地细化优化学科、学期、单元和课文的教学目标。譬如,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单篇文章,可以突出重点,突出典型面,避免面面俱到;对于单元,可以采用“线中有点”‎ 的整合策略,针对单元各篇课文不同特色,选好角度,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归类制定教学目标。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之一“感受·鉴赏”为例,制订人教版必修Ⅰ第一单元诗歌目标时,结合学段、学情特点,可以把教学目标分解为①联想、想象、勾勒画面;②描摹、体味意境美;⑧品味、领悟、体会情感美;④品析语言、感受艺术美。在这几个目标统领下,选择整合典型诗歌,突出重点教学目标。这样,更加关注一城一池的定点突破,实质上达到了目标归类,重点突出,效率提高的效果。‎ ‎    整合教学内容,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关键知识为支撑点,精心组织合成教学内容。以关键知识点为支撑,就是精心提炼有用、精要、好懂的语文知识要点,以之作为编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过程和使用教学方法的触发点。教学内容的合成,可以是对一篇课文的几个片段的整合,也可以是同一单元不同篇章的整合;可以是课内与课外资源的整合,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合。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选取的是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西江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五首古诗词。根据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意蕴丰富的特点,我们可以突破零敲碎打的传统教学模式,寻找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这个支撑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探究这而首诗词和谐的音韵、优美的画面、美好的情感。‎ 需要指出的是,语文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的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对于陈述性知识,我们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整合。譬如,对“暮”“旦 ‎”“安”“兵”这些象形、会意文言字词的理解,可以依据《说文解字》,阐释字形如何形成,多重含义如何衍生,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鉴赏表达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感到头疼。教师可以给予知识的梳理:一是“两个结合”,鉴赏表达技巧与语言相结合,与主旨相结合;二是三个步骤,明确概念,具体解释和简述好处;三是四个切入,比喻、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象征、渲染、铺垫等表现手法,总领、呼应、过渡、扬抑等文章章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形成合理的外在认知结构,答题的思路、方法等陈述性知识就比较容易达成。‎ 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最关键的是要寻找突破口和支撑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等。当然,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抛弃传统,必须在吸取传统教学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科整合内涵十分丰富,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这些,许多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已经做过研讨,笔者就不一一赘述。(原载2009年第5期《语文教学与研究》)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