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我的追问语文教学浅谈
语文论文之我的追问语文教学浅谈 方兴未艾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激励着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进行了诸多的开放性教学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使得教学实践由“开放”走向了“回归”。有效教学研究的兴起,正是为了在“回归”阶段能够将新课改革推向更为成功之路。问题追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是很受青睐的,我也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问题教学法中的有效追问。 追问,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就语文教学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 追问的优势,在我看来就是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对学生高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遵循如下原则设计教学:第一,课堂追问要讲求逻辑性和系统性原则 。 因为掌握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也应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几个逻辑紧密的设问,逐层推进,前一问题的解决,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再次亲近文本,从文章内容把握到主题探究,形成一条稳定的链。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 地引导了学生,给了学生自觉探究的引线。我在教《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一课的时候,我设置了以下五个问题:1.纪念哪些烈士?2.既然是纪念,为何又说“为了忘却”?3.忘得了吗?4.记住了有什么意义?5.未来有希望吗?初看这是五个独立的问题,然而在逻辑衔接上逐层深入,伴随学生阅读文本的“原初体验”基础上,经过这一系列追问,把学生引向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深处,使他们更真实地直面自己的内心。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难以把握作品中包含的深沉情感。对此,我又设置提问:为什么作者在两年后,在烈士的祭日,才写了这篇文章?只有体会到他的沉默是一种最强烈、最有力、最能表现情感之极致的感情世界,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将悲哀摆脱”,“将他们忘却”,他是实在压抑不住才写出这篇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苟延残喘”。从中可以感性地体会鲁迅在沉默中蕴藏的痛苦和积蓄的力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的内容,在关键处设问。原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层,追问可以使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把握深 第二.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就是个对话的过程,追问,其实就是对话,只不过它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因此要以平等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是尊重;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也要在与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凯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想象中三天活动的主要内容,然后提问:(1)在这三天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请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2)怎样才算是真正热爱生命?我们作为正常人,更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讨论结束后,用名人名言加以论证,如张海迪、霍金、贝多芬、保尔柯察金等。整堂课的思维围绕“热爱生命”展开了,师生都动起来,学生也都能谈点自己的看法。在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同时,学生在换位到作者为我们设置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感悟,就会了解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三 学科知识系统性原则。具体追问式教学中,我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我的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小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我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的,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有时候,“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在教学上就比“由本质求现象”的问题有效的多。如问“在文学作品里,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是指……,你举几个例子看看”,就远不如这样问:“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学生答“静”)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该叫什么手法好?(学生归纳“以动写静”)”效果更好。 第四 情感驱动原则。追问,必须设置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又必须由教师的情绪调动来点燃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形成和谐心理,形成对问题探究的欲望并能迅速进入问题思考并能在深入思考中产生新问题。一节情感平淡的课是很难用追问的方式完成的。因此,老师在问题的设置上的形式就要多种多样。有假设式提问,如在《高考小说阅读导引》的课上我提出:“如果让你参加高考命题,你会从哪个角度命题?为什么?”再如“如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没有风雪,那景况又会怎么样?” 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反问式提问题,如“以武松的出身与地位,又怎么会如林冲一样婆婆妈妈的激不起怒火?” 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与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诗人,杜甫会只为自己的疾苦而悲苦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少?”又有对问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真正的语文课一定要把对文本的语言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走进文本,以获得新知,陶冶情趣,发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提问只能使语文教学成为空中楼阁,须知,在沙滩上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问就是在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继续提问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对话式” 教学的一种存在形式。追问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且追问内容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也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就是说,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使之放射出光彩夺目的火焰。因此,课堂教学要达到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就必须生成好的问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