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需要高效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需要高效性

数学论文之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需要高效性 ‎ ‎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数学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课堂提问不仅包含着问题,还包含着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方式,包含着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也包含着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揭示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  如何通过提问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课堂上提问并不是只限于教师对学生,也可以学生来提问。提问是让人回答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的思维,引起思维的碰撞。因而,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谁来提问等等,这些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  一、课堂问题生成的把握 ‎  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本身就存在不确定因素,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更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由于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上的特点,不会像高年级学生那样会揣摩老师提问的意图,从而很好地配合老师。因此,即便是你预设了很多种情况或是把每种可能都想的十分周到,可能还是会有“意外”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把握课堂重要生成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  1.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课堂,课堂教学创设生成问题。所谓创设生成问题,就是课前预设的问题一旦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受阻,要及时调整问题,创生出新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生成问题,首先要注意因势利导,即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进行引导,创设此时此地有利的问题;其次,要随机应变,即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或全部改变,或局部修整,使得问题更有利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环节的递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学生小组合作统计信封里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个数时,当学生想到在统计数量较多而且品种复杂的物品时,一个人报其余的人统计,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具体操作可能出现的情况老师做了预设:(1)学生按照报的次序一个一个画下来,然后分别数出个数;(2)学生正方形画一行,三角形画一行,圆画一行,在分别数出个数;(3)画好表格,报一个在相应的图形后边打一个“√”。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前两种情况都出现了但是误差较大,而第三种方法学生根本就没想到,于是老师就提醒学生说:“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能不能进行改进,使它变得更简单,更便于统计。”于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探索出第三种方法。正是由于老师抓住了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出更好的方法。‎ ‎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以问题的形式进行放大,以引起深入讨论,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智慧碰撞的火花,有利于解决鲜活的问题。首先,要及时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对于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教师要明察秋毫,把握机遇。例如,在教学“裤子有18条,上衣有9件,再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大部分学生难住了,不知该怎么做,有一个小朋友举手说:“18-9=9(件)”,看得出,老师很高兴,这就是正确答案,可是老师并没有马上肯定他,因为其余的小朋友还摸不着头脑,18明明表示的是裤子的数量,怎么可以减衣服呢?老师将这个其余学生急于想知道的问题抛了过去,那名学生说道:“因为衣服和裤子配套,所以衣服的数量也应该是18。”老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哪两个字?”“配套”,下面有部分恍然大悟的学生说道。讲到这里,大部分学生已经明白,“配套”就是说一条裤子配一件上衣,解决了这个难点,学生们就都会了。所以说,让智慧启迪智慧,就是这个道理。‎ ‎  二、课堂问题探讨的价值 ‎  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认知上的特点,预设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针对性,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在预设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哪几种情况,再作出设想,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几种方案来学习,或许学生的学习比较顺利,在老师的掌控之中,可我们是否忽视了在这些“顺利”乃至“精彩”的背后,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 ‎  1.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问题是指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如果教师所问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往往使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例如,师:长加宽是什么?……长加宽是周长吗?教师在回忆了长方形的特点后,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问“长加宽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是回答长加宽是“一个长度数”呢?还是回答“长加宽是7米”呢?抑或是其他回答?这时,教师又追问一句:长加宽是周长吗?学生当然可以回答:不是。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长加宽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因为后续的问题中要用到这一条件。同时,老师看到学生对于回答自己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后,想通过追问,把前一问题“长加宽是什么”的答案往想要的答案上引。尽管这位老师把问题答案的发散性控制了一些,但却一下收敛得太多,学生会觉得奇怪:老师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能通过对原问题的分析,问学生:知道周长是14米,如何确定长与宽?这样就会很自然地推导出,已知周长,要定长与宽,那长与宽和周长是什么关系?这种自然而然的方法,可能更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 ‎  2.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指能引起学生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问题无法解答是难免的,教师的启发十分必要,方法很有讲究。“要使启发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进而获得思维的结果,教师要提炼相应的元认知提示语。”‎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由表及里,由远到近,由具体到抽象,由元认知提示语过渡到认知提示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当学生拿到题目在进行各种尝试时,教师的提问是:“想一想,你是从问题出发,还是从条件出发,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步骤相同吗?”就这样,经过教师的提点,大部分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能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比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效果更好,只有是自己发现的或探索出来的方法才更加不会被遗忘。‎ ‎  三、课堂中培养敢问探索能力 ‎  1.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销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 ‎  2. 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找出生活中许多三角形的应用的例子后,正要进入下一阶段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时,一学生提出问题:“‎ 生活中怎么会有那么多三角形呢?”这样的问题承上启下,不仅引起学生的思考,又为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并就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同伴的问题充满好奇,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果好。‎ ‎  3.引导探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问:“为什么角要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实质。‎ ‎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波澜起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