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论文之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 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镇中心小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渠道。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注重对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索,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由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认识不到位,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活跃,不加分析地过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少数学课看似热闹,却冲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因此,在理念更新的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起了我们的担忧和关注。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它有认知领域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二者要并重考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偏重“知识与技能”这个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做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整合。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能力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二、合理运用、灵活处理教材。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研读、领悟,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当然,“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与发展。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 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又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的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的方式更为有效。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提供实践机会,积累活动经验。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操作活动。第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并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发挥了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要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暂时无法研究的,只要是我们提出来的、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教师能否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一节有效课的重要决定因素。六、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齐步走”和“削尖拉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教师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还要正视他们发展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原则是面向中等,兼顾优、差。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作业量太大,睡眠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这就提醒老师,要针对学生差异性设计分层练习,如:基本练习、拓展提升练习、开放探索练习。高层次的学生,思维敏捷,作业速度快,可以完成多层次的练习,满足孩子的认知需要;中等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和提升层次的练习,让他们有“吃饱”的感觉;低层次的学生,由于思维慢、接受能力较落,要求他们完成基本练习题,建构扎实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有序地得到发展。同时,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注意实施多样化的作业,如:判断、改错、选择、竞赛、抢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使学生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增大了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七、适时采用多角度评价。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那样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2.激励性评价要“适度”。思维敏捷、成绩突出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所进展或有独到见解时,同样要给予热情鼓励,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使他们勇攀科学知识的高峰;对“中间生和后进生”这两个群体而言,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赏识,需要老师对他们多一份关心和耐心,哪怕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也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略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功能的发挥。在表扬激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 八、注重教和学的双重反思。有人说过:“‎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任何一节课,当你进行课后反思时,总能体会到有不足和遗憾之处。而自己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以提升。所以,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与实际的生成状况、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重在自觉,贵在坚持,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才会使原来的教学不断走向有效。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领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如: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在数学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活动过程和所获得的结论,从而构建清晰、有序的知识体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学习感悟,如: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经过教与学的双重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数学教师已经开始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无论课改进行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 的理念下,把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