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

音乐论文之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 ‎ 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                                                  朱   建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往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完某首歌曲、欣赏完某音乐作品后,教师将学生按平常的座位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尝试用舞蹈表演、乐器演奏、诗歌朗诵、现场绘画等艺术形式,再现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创新实践活动。往往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后,开始交流反馈:,有的小组创编了舞蹈,有的小组则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等等。教师对这样的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与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二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那么我们自己是怎样理解这种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呢?音乐课中的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主要或者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来演绎:   一,民主和合作   ‎ ‎ 在进行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以权威者、知识拥有者自居,而是以引导者、促进者、赞叹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思考者。教师应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开广泛合作的渠道,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一种自由、融洽的师生关系,从上课时起就使师生双方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师生双方敞开自己的心扉,互相接纳,彼此交流和沟通,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友情。实际上合作学习是一种充满友好气氛的“游戏”,它创造一种轻松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民主的、积极的、健康的,师生可以达到心理相容。这是实施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合作学习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检测——反馈与补教。在教学中,讲授是经过合作设计的,力求各部分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其他时间用于小组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好比“演员”。“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合作学习与交往。对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意志力,开拓、创新精神,组织能力等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合作学习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可行性和创造性   ‎ ‎ 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声乐、器乐、音乐知识、欣赏、视唱练耳等课业,教材编排特点是知识与能力训练相结合。教学目的是通过看、听、唱、奏、思、写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爱国精神,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往授课的弊端也越来越清晰地被大家所认识。同一讲授内容,同一教学难度,同一作业要求等一刀切的呆板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否定了学生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克服这种状态根据教材编排内容的特点,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切实可行的。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在他提出的“大脑风暴法”中指出,小组技术比个人更重要。在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型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合作教学中欣赏课要善于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对某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补充启发,从而提高了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音乐习作课,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起,优秀生可以为困难生提供智力刺激和帮助,同时在对困难生的辅导、帮助中巩固知识,提高习作能力;困难学生有榜样,在合作训练中能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任务。音乐创作的合作活动,更应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利用组际间的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集体思维促进个体思维,让成员都去大胆想象、构思和创造,便可创造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作品来。    三,评价的多样性    合作教学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音乐成绩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其学习成绩(主要是作业水平)提高程度,更重要的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做出评价。这对后进生转化尤为重要。还要把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的音乐技能有进步,审美能力有提高,就算达到了目标,这种合作竞争的做法,致使全班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赞叹及鼓励,取得进步。   ‎ ‎ 四,德育的渗透性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欣赏,从历史题材的欣赏中经过合作讨论学习,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再通过对现代生活中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现代进程,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通过合作使得人际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民主,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达到心理相容光焕发,心思相通,从而学会同情人、关心人、帮助人、与人友好相处,有利于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感情上发生共鸣,认识行动上表现一致,达成共识,使学生产生了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合作使学生得到愉快,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建立起自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发挥求异创新的能力,产生一种荣誉感、成功感。    总之,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音乐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音乐教学应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黑格尔说:“在音乐中,人可以把内心世界的自由推向最高峰。”‎ 音乐具有三度创造的审美特征,音乐形象的模糊性、演绎性、非明确语义性给人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巨大空间。音乐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必要的音乐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对于感受和再创造具体的音乐形象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绝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能代替生动的音乐形象本身。在音乐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对于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兴趣培养、对音乐形象的不同感受与演绎等重要方面的教学,就觉得一般合作学习的结构模式较难适用,无论是小组目标的制定还是成员之间的分工都应具有音乐学习的特殊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转瞬即逝、先局部后整体的时间艺术,音乐学习心理学指出,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发展一切音乐才能的前提,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最主要的途径。一个好的音乐形象在“听”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感受,即使是歌唱教学也必须基于听觉的培养。音乐教学自身的这种特征,要求运用相应的最恰当的教学方法。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以外,就加进个体化指导形式,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计划和自己的进度,到各个学习中心去进行各种音乐体验活动。教师凭着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充分地吸引学生、在学生面前的音乐权威感也已面临挑战。音乐教学的使命正发生变化,教师从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深入地和学生对话和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生活。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这种变化,为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气氛,尤其是为建立合作学习和合作精神中师生的朋友关系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