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语文论文之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 ‎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 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要让语文课焕发出语文味,就要舍弃那些不是语文或者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就要删繁就简,使我们的课堂“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这样,我们的课堂就能充满语文味。‎ ‎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文的“味”‎ ‎  《祈黄羊》教学片段:‎ ‎  师:认真读书,才能有发现,祁黄羊与晋悼公两次对话,祁黄羊两次都是“想了想”,大家用心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  生:我觉得两次想说明了祁黄羊举荐人才深思熟虑,不是随随便便的。‎ ‎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所以祁黄羊两次都是“郑重”地说。‎ ‎  师:两次想,深思熟虑,两次想,想的一样吗?会想什么?‎ ‎  生:他可能想,解狐不是我的仇人吗?我能举荐他吗?‎ ‎  生:解狐虽然很不错,但他和我有杀父之仇,我举荐他,我的父亲在九泉之下会原谅我吗?‎ ‎  ……‎ ‎  师:大家都认为祁黄羊想到解狐的才干,又想到了他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大家再读读祁黄羊与悼公的对话,也许你会有不同理解。‎ ‎  生:课文11小节说祁黄羊压根儿没有去想是不是自己的仇人或者是亲人,只考虑他有没有军事才能。‎ ‎  师:是啊,祁黄羊心中想的是谁的才能适合担任中军尉,想的是晋国的利益。读书要用心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大家再用心读读他们的对话,也许你还能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  生(用心读文后):为什么第一次祁黄羊说“我看解狐就很不错。”要加一个“就”字?‎ ‎  生:为什么第二次祁黄羊说“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晋国当时军事力量那么强大,难道一个中军尉都选不出来?‎ ‎  ……‎ ‎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想了想”,从“为什么想?”到“想什么?”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在学生思维发生偏差时,及时点拨:读文章要前后联系。也正是由于教师对“想了想”的咀嚼,才会会有后面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课堂也因此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  二、圈画批注,领略语文的“味”‎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批注?实践中,我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方式,例如:写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填补式批注,还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必要时我亲自把自己的阅读批注展示给学生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也尝到了批注阅读的甜头。‎ ‎  例如学习《生命桥》一课,有学生在“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一段后面这样一段批注:“前面是悬崖,跌下去是粉身碎骨,后面是猎人,排在后面的等着它们的也许是黑洞洞的猎枪,谁在前面生的希望就大一些。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竟然能够这样做,想想我们,为了早点上公交车,挤成什么样?” 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学生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批注:“母亲真的睡着了吗?没有,因为作者看到,母亲流出了泪水,那是幸福、欣慰的泪水。我真的希望这一刻能够永远,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  三、质疑思辨,放飞语文的“味”‎ ‎  《小镇的早晨》教学片段:‎ ‎  师:课文学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第3小节最后一个省略号用在这里表示什么作用呢?‎ ‎  师:(被问住了,课堂一时鸦雀无声,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但很快,老师机智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把老师也问住了,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  生:这个省略号用在这里表示小镇的早晨很美的地方还有很多。‎ ‎  师: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  生:不对,如果表示小镇的早晨美的地方还有很多,省略号就不应该放在第三小节,因为第三小节是讲小镇早晨紧张的。‎ ‎  生:(又是片刻沉默)‎ ‎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全文,是不是就是这一节有省略号?联系前面几个省略号,再想想呢?‎ ‎  生:老师,我明白了,你看前面1、2小节都有省略号,都是用在中间,都是说这一小节中像作者所举得例子还有。‎ ‎  生:因为第三小节讲得是小镇早晨很紧张,但作者仅仅说了人们上班时很紧张,而小镇早晨的紧张不可能只表现在这一个方面,因此用了省略号。‎ ‎  生:我补充一下,不仅是省略了其它紧张的方面,这个省略号用在最后还避免了与前面两小节写法上相同,因为前面的省略号是在中间的。‎ ‎  生:老师我又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这个省略号用在这里还不如把它单独作为一段好。‎ ‎  师:为什么?‎ ‎  生:因为省略号在第三小节表示的仅仅是小镇早晨的紧张,而早晨的紧张我看最多表现在人们忙着去工作,我想不到还有什么紧张的了。单独作为一段可以表示出小镇早晨还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不仅仅是美在恬静、热闹、紧张。‎ ‎  师:说得好,那么我们就来给课文改一改,把这个省略号放在单独的一段,同时老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想一想,在你的脑海中你觉得小镇的早晨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能把它像作者一样写出来吗?‎ ‎  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质疑,省略号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课堂上师生生成出了“改一改”“像作者一样写出来”这些智慧的火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为使学生习得语言可以选择这样的“例子”或者创造性地运用这个“例子”。教师在学生对“这个省略号用得不好”提出质疑时,带着学生打破教材权威性的观念,对学生的看法予以认同,并让学生来改一改,写一写。虽然具体在这里的处理是否恰当有待讨论,但这种做法对培养、树立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影响深远的,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得到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不就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吗?‎ ‎  四、诵读积累,拓展语文的“味”‎ ‎  语文学习说到底,其实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读,另一条腿是写。而路也有两条,一是教材及各类读物,二是丰富的社会生活。‎ ‎  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强调诵读与积累。对小学生而言,诵读是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而积累还包括生活中一些语文知识、词汇、语感的积淀。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 ‎  例如口语交际“说好祝福语”,教师恰当地结合生活实际,引用手机短信上的一些祝福语,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较好地使课堂得以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再如我们让学生“采蜜”,摘抄好词好句好段,让学生背诵古诗文,背诵名家名篇,学习了《望月》,拓展相关描写月亮的古诗,学习了《早》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推荐阅读描写母亲的相关文章……这些积累和拓展只要运用得好,我们的语文课怎能不散发出“语文味”呢?‎ ‎  五、入情入境,体验语文的“味”‎ ‎  语文课,需要书声朗朗,也需要静思默想;需要表情达意,也需要心领神会;需要听说读写,也需要体验熏陶。把语文上成思想教育课,重人文轻工具,不行;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忽视语文的丰富人文内涵,这当然也不可取。因此,高明的语文老师会找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触发点,由此披文入情,将两者和谐统一,而不露痕迹。‎ ‎  以特级教师孙双金《二泉映月》教学片段为例:‎ ‎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 ‎  生: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  师:为什么阿炳会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  生:我找到“卖艺度日”。‎ ‎  师:你看过的卖艺情景是怎样的?‎ ‎  生:我看见过车站那儿有一对夫妇,都是盲人……‎ ‎  生:我看过耍猴的。‎ ‎  生:我看过一个人在路边给人磕头。‎ ‎  师:那么阿炳又会怎么卖艺度日呢?‎ ‎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  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起来琴。阿炳又冷又饿,他觉得更加寒冷了,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  ……‎ ‎  这个片段的教学中,孙老师围绕“卖艺度日”这个词语,先唤醒学生的生活阅历——“你见过卖艺度日的情景吗?”,再辅之以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想像冬天、夏天、生病时阿炳会怎样“卖艺度日”,使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和谐统一,由此走进文本,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就要做一个有底气的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咬定青山不放松”;让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更要做一个有情意的老师,才能“润物细无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