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历史论文之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其首要任务就应当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那么,我们该怎样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呢?‎ ‎  一。明确分析内容 ‎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分析的内容,即要分析什么,把握好分析历史问题的切入点。如果教师只是粗浅地解释历史现象、描述历史过程,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处于较低层次,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将只是感性的、浅层次的。那么,分析历史问题到底是要分析什么呢?‎ ‎  首先,要分析历史知识体系。所谓历史知识体系是指历史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这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学生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如果没有历史知识体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多会被遗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沉重分析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历史,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引向一个高度。如学习世界近代史,首先须让学生明白世界近代史的几条基本线索。其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贯穿始终。从1640年到1917年,围绕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次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这样,学生对世界近代史就有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  其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系统分析彼此间的因果关系,以使学生形成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全面认识。如分析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就须通过剖析其历史背景,得出18世纪中后期,法国已处于各种矛盾交织、危机四伏的状态,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势在必发的结论。‎ ‎  再次,要引导学生提示历史现象的内在本质。这其实就是对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理发分析,这是训练学生分析能力的极好过程。如1776年北美十三块殖民地召开大陆会议所通过的《独立宣言》中,含有“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的内容。我们要站在历史大背景中分析其进步性,也要揭示存在于其中的阶级局限性。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这里的“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实际上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实现学生分析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  二。要明确应怎样进行分析 ‎  在引导学生明确了分析的内容后,教师还须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分析历史问题。一是要能够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二是要掌握分析历史问题时常用的基本原理,三是要了解分析历史问题时应恪守的标准。‎ ‎  (一)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1.首尾呼应法。一般用于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如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历史意义。在分析某一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革命爆发的原因得出革命胜利后的结果。如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由此而爆发的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就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  2.历史分析法。即把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苛求前人。英国的圈地运动和美国的西进运动分别是通过对自耕农和印第安人的驱逐、掠夺来加速英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而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在全球确立其统治的时期。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圈地运动和西进运动手段残酷而否定它们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  3.阶级分析法。即从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阶级社会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这样有助于我们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本质。如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使人们生活有所改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二战中英美与苏联合作,其目的在于借苏联的力量来消灭威胁到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法西斯,而绝不是心甘情愿与苏联合作,这从战后英美即发动对苏联的“冷战”即可清楚看出来。对于分析上述类似历史事件,阶级分析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  除此之外,常用的分析方法还有很多,如阶段分析法,用于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纵横联系法,用于单元小结和阶段性复习时;全面分析法,用于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结果等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察,以揭示历史本来面目,等等。‎ ‎  (二)基本原理的运用。在明确了分析内容,掌握了分析方法后,学生能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还得靠理论。因此,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去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常用的基本原理有:‎ ‎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现象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在继续飞跃发展。因此,这一时期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扫清道路,而不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因此,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的革命高潮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的预言是不成立的。正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恩格斯于1895  修改了这一结论。‎ ‎  2.“实践”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问题时,不能想当然,主观臆断,要避免犯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这是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现象的另一个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比如,人们对阶级剥削、压迫是深恶痛绝的,而建设共产主义也就是要建成一个无阶级压迫、剥削的社会。因此,人们极可能认为,存在阶级压迫、剥削的奴隶社会取代无阶级压迫、剥削的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然而实践证明,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发展,社会文明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要肯定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历史的倒退。‎ ‎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指一定时期的客观条件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状况。分析某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状况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如分析韩非、墨子主张的社会根源、唐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包括先进的思想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先导作用,如18世纪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还包括落后的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如明清时期“农本”思想和文化专制主义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  此外,常用的基本原理还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原理,如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摧毁了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共性与个性原理,即共同点与各自特点,如分析国联与联合国的共同之处、中共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辩证的原理,即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唐太宗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君主,但他的统治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奴役和压迫之上的;人民群众的原理,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同时也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原理、矛盾的原理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