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论文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 ‎  [摘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  [关键词] 多种手段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  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爱因斯坦)。在历史教学中,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如果学生学习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对历史学习和探究就能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并能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使其明确学习目的。在笔者近十年的历史教学中,就如何应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作了如下尝试。‎ ‎  一、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兴趣 ‎  在历史学习和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有愉悦、信心、热情等积极情感;灰心、冷漠、烦躁等消极不良的情感不可能给历史学习带来任何好的效果。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主动情,必须在教学中保持融洽的感情,协调的感情,情感力量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精讲,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适度兴奋,既可使他有学好历史的信心,又能使其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投以慈祥、鼓励的目光,可使其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智慧得以展露;另外,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适度的嘉奖,课外利用批阅作业和试卷的机会,用评语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并利用课余时间适时与学生接触,互相沟通,这此都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期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培养学生积极情感,能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和协调,才能进一步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一个完美的体现。‎ ‎  二、精彩的导入,调动兴趣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否成功,使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导入新课是关键之一。好的导入,不一定是开门见山,关键是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讲七年级下册《明清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课的郑和下西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在神舟六号搭载到太空的物品中,有十克泥土,其中九克来自大陆郑和的故乡,一克来自台湾,寓意很美好,象征祖国和平统一。不过,为什么要选郑和故乡的土,郑和身上有哪些象征?”‎ 学生刚学完明清时期,教师以此为突破口将一个典型的历史片断放大,思考来探寻郑和下西洋背后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课件出示新闻),从有关新闻导入,很自然地与课题联系,缩短了历史和学生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英国新生》一课时,我采用一小段故事来导入新课:“1649年1月30日的伦敦,清冷而阴暗……一个全身黑色装扮,面色惨白、瘦长的中年人被推上了断头台”。大家猜猜这人是谁?绘声绘色,略带神秘感的描述,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齐声回答:查理一世。(由于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他就是这一节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从而顺利的转入新课的讲授中。这种利用小故事或者其他一些导入新课的办法形式活跃附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三、生动形象的语言,触发兴趣 ‎  只有课讲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准确的描述,创造历史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是触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对登陆中的两个有趣的“出其不意”进行讲解:①登陆的地点出其不意,英吉利海峡到诺曼底半岛沿途暗礁密布……②登陆时间上出其不意,据德气象军官预测,6月上旬英吉利海峡风急浪大……‎ 正是这两个出其不意,美英盟军在诺曼底一举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从而大大的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从这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兴致很高。例如,讲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有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  四、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老师在利用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历史情境后,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精心设题,从不同方面、角度提出一些形式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寻找,就能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例如:在讲重庆谈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关键之处就是要揭露蒋介石“电邀”和谈是个阴谋,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②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③当时在实际行动中有什么表现?④他为什么要玩弄反革命的两手政策?⑤毛泽东赴渝否?为什么?⑥‎ 最终谈判结果如何?这些问题层层递进,不仅可以收到见解多出,分析深刻、兴趣盎然的效果,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重庆谈判的历史意义。例如:学习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个不同主张的派别?②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是什么?③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④不杀蒋呢?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由于这些问题设计都具有思维的可展开性、连续性、递进性,并化难为易,较准确地调整了思维的“高度”构筑了思维活动中的“阶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  五、引入竞争,提高兴趣 ‎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应恰当地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如将学生们喜爱的“正大综艺”节目中的形式(快速抢答,判断真假等)借鉴过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例如,在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后,设计了了以下问题,叫学生分组快速抢答:①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②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突然袭击有哪四次?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和标志?④二战中,欧洲、非洲、太平洋战场具有转折点的战役分别是什么?⑤二战中召开了哪四次重大的国际会议?⑥二战中,决定战后建立联合国的会议是哪一次?⑦二战中,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时间和地点?⑧二战中,法西斯国家投降的先后顺序是?通过活动既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  六、利用课外知识,增加兴趣 ‎  课外历史知识并产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能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使之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蘑菇战术时,应提到《巍巍昆仑》,表现毛泽东的用兵如神;讲新中国外交时(50—70年代),可提到《周恩来外交风云》;讲到美国内战时,自然要联系到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讲到两极格局的影响时应联系到海湾战争和科索沃问题等局部战争。这样有利于我们把一味的“教学”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习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  七、开展丰富历史活动课,提高兴趣。‎ ‎  历史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它不受教学计划的约束和班级授课方式的制约,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寓教于乐,例如在举行“烈士遗诗朗诵会”, “华夏赤子故事演讲会”等可以使学生领略先烈和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举办民族音乐欣赏会,让学生从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音乐声中感受我们伟大民族的古老文明,从凄凉悲惨的《黄河怨》歌声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样的欣赏,不仅让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正可谓“致乐以治心”。‎ ‎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历史,善于学习历史,从而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