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利用电教媒体,作用数学课堂
数学论文之利用电教媒体,作用数学课堂 当今的课堂教学目标已不单是为了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 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 养,这是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内容不断深化的需要。教学实践证明,应用现代电教多媒体教学以其显 著的优势,为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拓宽了新的天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 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形成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来确定其最佳作用点: 一、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在领会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 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 接 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 松地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一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 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 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 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 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 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 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用多媒体 课件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认识的三角形出发,课件演示把三角形的 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 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 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 二、 在教学重点处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 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②在能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 础上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 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 时间:同 时;b 地点:两地;c 方向:相对;d 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 征后,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 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 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 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 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开始 直到两车相遇难点。突破了难点后, 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 得心应手。 三、在学生思维转折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 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转折处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 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又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 能力。 又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 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 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 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 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复合片)。通过抽拉演示并伴以 “半圆周长是由哪几 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 深刻。 四、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 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 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 长为 3 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 体积是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 三面有红色的各为 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 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 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