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从两个案例对比中反思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从两个案例对比中反思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英语论文之从两个案例对比中反思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 ‎ ‎   【案例背景】‎ ‎ ‎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明确指出,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这一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探究式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但在课堂实践中,有些活动的开展仍然存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活动的设计意图未能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任务难度高于或者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 ‎ ‎  【案例描述】‎ ‎ ‎ ‎  [案例1]‎ ‎ ‎ ‎  在课外故事阅读教学The Eensty Weensty ‎ Spider这一故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利用主题图猜测故事内容,然后阅读故事文本并验证自己的猜测,此后就故事内容进行问答。接下来师生一起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复述故事,即学生在教师的领读和动作示范下齐声复述故事,边复述边模仿教师做相应的动作。例如,在复述“The eensty weensty spide went up the water spout, down came the rain and washed the spider out”时,学生不仅要说出这两个句子,而且要跟随教师做出相应的动作:先双手分开,一只张开手指做蜘蛛样,另一只伸直做水管状。然后双手撒开抖动做下雨状,嘴里还要发出模拟的雨声。然后做蜘蛛状的那只手要挪开做被冲走的模样。‎ ‎ ‎ ‎  【案例分析】‎ ‎ ‎ ‎  就设计意图看,本案例中的教师之所以邀请学生采用全身动作反应法复述故事,其目的一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二是要让学生在做肢体动作的过程中形象而直观地再次感知和内化语言,深化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这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来看,教师设计该活动的目的基本达成:大多数学生都在跟随和模仿教师,一边复述故事一边做相应的动作。‎ ‎ ‎ ‎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一活动的任务难度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若要参与这一活动需要一心“三”用:首先,他们需要倾听教师的话语,观察教师的动作,并对之加以分辨和识记;其次,他们需要根据教师的话语和动作提示,回忆故事内容,并用英语加以复述;再者,他们需要在复述的同时模仿教师做出相应的动作。由于两只手的分工不同,学生会忘记哪只手表示蜘蛛,哪只手表示水管。而且,这三类任务几乎需要同时完成,因而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活动任务的难度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 ‎ ‎  事实上,当故事教学进入读后环节,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语言的输出,即故事内容的复述。而全身动作反应法在读后环节的使用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甚至阻碍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回忆和复述,故而实效性可能并不高。事实上,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可以组织“You Say, I Do.”的活动,即学生根据图片或词条提示复述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做相应的动作,学生观察并判断教师的动作是否正确。或者教学故事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板书,最后呈现故事情境性的板书,让学生看着板书故事图和关键词进行表演和复述。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 ‎ ‎  [案例2]‎ ‎ ‎ ‎  这是一节单词短语新授课。教学内容是有关描述米饭制作过程的表达。在教授新短语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多感官地理解描述米饭制作过程的短语、wash some rice、pour some water、stir the rice和turn on the cooker等,从而形象、直观地感知及物动词wash、pour、stir和turn on的词义,教师在教学这些短语时让学生发挥想象,边说短语边做wash rice、pour water、stir the rice和turn on the cooker的动作。‎ ‎ ‎ ‎  【案例分析】‎ ‎ ‎ ‎  就设计意图而言,教师让学生边说短语边做动作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形象、直观地感知语言,准确地理解wash、pour、stir、turn on等动词的词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教师的意图看似基本实现了:学生们都说了短语,也做了相应的动作。甚至有学生站了起来,双手高高举起,一边不停地大幅度抖手,一边高声地说着:Pour some water.‎ ‎ 但是,像这种模拟的、借助想象边表达边做动作的活动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感知语言、理解句意?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因情绪高涨不免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这些动作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wash、pour、stir的词义?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生过于夸张的动作往往不合常理,有悖生活常识,不利于准确掌握词义。比如,学生高举双手、大幅度地倒水的动作就与生活常识不一致:倒水时动作不宜过大,否则水将四溅开来。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下怎么来用动作呈现?对于学生夸张的、有悖常理的动作,教师该怎么处理?是否需要指出、提醒,要不要纠正?纠正,可能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不纠正,似乎又意味着教学不严谨,意味着失去一个引导学生反思和发展严密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进一步思考。教师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洗米、加水、搅拌等动作形象而直观地感知语言,准确理解wash、pour、stir等动词的词义。然而,由于教师没有利用实物辅助教学,而只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做出相应的动作,故而导致学生虽然踊跃地参与了课堂活动,却未必能准确地理解wash、pour、stir等动词的词义,以致最初的设计意图无法落实。另外,在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生成关注不够,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契机,推进并深化课堂教学。在本案例中,当教师发现学生倒水的动作有悖于生活常识时,完全可以一边模仿学生的动作,一边追问:Can we pour some water this way?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动作的合理性,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深入理解pour一词的语义。‎ ‎ ‎ ‎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 ‎  1. 以学情为基点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更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难易程度适中、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与任务。‎ ‎ ‎ ‎  2. 确保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和效果与初期的设计意图相一致。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教学目标确立各项教学活动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以确保活动的设计意图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 ‎ ‎  3. 关注课堂生成。教师在组织与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和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教师应对这些事件保持敏感并加以利用,将它们转变为教学契机,推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