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加鲜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加鲜活

数学论文之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加鲜活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趣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分工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要让学生在亲自经历观察、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结构进行自主构建,进而实现对数学新知的理解与应用。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展思维,在有效的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由于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智慧丛生、个性张扬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敢于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设计出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教学环节,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得到发展。下面我就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试谈一下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体会。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教材的内容出发,挖掘教材的内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创设恰当的活动情境,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本节新课开始,我从两个部分着手:1、实物感知,激发兴趣:由于学生在新课前已有一些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几个不同形状的实物图象让学生来判断各是什么形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感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2、观察辨析,建立表象:激起了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兴趣时,我便趁热打铁,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个长方体,看每个角度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得到从一个角度看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结论。此时学生兴致高昂,我却不着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分辨实物与平面图,透析得出长方体的上面、右面的实际图形与平面上的图形并非一致,让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的概念。我掌握学生“好奇,好争”‎ 的心理,恰当地引领学生进行观察、辨析,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对长方体初步建立表象。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中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来自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二、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操作验证,探究特征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中提出的重要观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操作实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不断发现的过程。现代数学理论也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数学。动手操作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去。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潜能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教学时,我采取如下方式:1、大胆猜测,操作验证:通过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时,及时抛下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猜测长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做出猜测后我不马上裁决,而是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已有了所研究问题的结论,此时,我还不是直接明示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报告进行观察比较,进一步地探索面的形状,最终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而特殊情况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动手中生成新知。2、方法迁移,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已探索出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这时,巧用经验,让学生再次通过实验,在小组内完成实验报告。这样,使得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总结经验,很顺利地自主探索出长方体棱及顶点的相关特征,在数长方体棱时,我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有序的地进行数的活动,使学生更加体验到自主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大胆猜测和实验验证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在学生通过验证证实了自己的猜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三、观察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认识长、宽、高《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基于这一点,在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时,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长、宽、高的概念,而是给学生设疑,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然后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寻求新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通过自学理解长、宽、高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观察变换了方向的长方体,再来指出此时的长、宽、高。同时,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样,使学生不仅要能认识到长方体的长、宽、高,还要能判断出小组成员是否能正确指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不断的生成与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对话与交流。有效的数学交流,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为此,在学生口答完成了练习题第1题(看图说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时,我便追问:第三个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它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此时通过交流,在反思中,使学生明确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相同的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再一次提炼出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这样在反思中内化,在归纳中提升,通过学习一次次的反思、归纳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新知的生成。四、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深化知识荷兰数学教育家费顿登塔尔说过:“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就称之为再创,达到策略的内化、整合与提升。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考虑到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适时适当的课堂延伸,是提升学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我在练习的处理是这样安排的: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它的面、棱及顶点的特征后,我便从综合的角度来设计了习题,首先是练习三的第2题,此题只要求学生进行填空,并进行了口头校对,但在校对中,我利用多媒体的作用,及时有红色块显示,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区分清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上的长和宽。此外,我安排了一道提升题,只出现长方体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要求出长方体右面的面积,以及棱长的总和等,通过此题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更深入认识长方体。最后设计营业员包扎礼品盒一题,贴近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历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亲历活动中体验、感悟数学,自主建构,让动态生成的课堂更加鲜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