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反思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技巧的反思 提问是老师每节课都在做的事情,反思也是老师每天都做的事情。但回忆自己的教学,提问每天都在进行,反思在每节课的备课本上也有所反应,但总觉得不是很完美。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好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提问是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和过程。真正的互动,一定是相互之间产生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比如说,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没有真正的动心,没有真正的思考,这只是表层的我问你答。要想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要对问题进行重新认识。要想进行真正的互动,学生要先会倾听,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独立思考,再用自己的观点、思想去说服对方。对方可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反驳,就这样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两个人互相受启发,如果最后还是其中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可是那个人的观点也经过了检验,经过了另一个人的说法,这个时候两个人互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感慨颇多: 一、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不要提问过于频繁。 在之前的教学中,提问很少,提问了学生也答不上来,大部分都由自己给包办了,总是放不开,觉得学生太小,太差,思维能力有限,不能解决出来,不能回答出来……学习了新的教学理念,看到、听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愉快教学、全纳教学等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让学生多思、多想、多看、多读,多给学生空间和时间,以“导”为主线,就出现了“提问过于频繁”的问题,自己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也是蜻蜓点水,到最后效果却很一般!反而加重了学生及老师的负担。通过近阶段学习研讨让我明白: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精到让学生回味无穷,在于慢慢地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掌握到学习的方法,到达知识的彼岸,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问题过于空泛,指向不清晰。 在以前教学中,提的问题空泛,范围太大,指向也不清晰,以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些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提问,一个问题有时会说一半,因为刚讲到这个话题,学生会明白,其实不然!例如在讲一年级《分类》一节内容时,我拿出一些物体问:同学们能把这些物体分类?学生回答不出来了,因为在前面学过,物体认识和图形的认识,自己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刚学习这个知识,学生应该会明白,长方体一类,正方体一类,球一类……,但不然,现在,我会问:同学们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把这些物体分类?因为分类最重要的一点是分类的标准,只有明确要按什么标准分类学生才能回答出来。因此问题不能过于空泛,不能自己想当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空泛的问题很多。 三、提问只针对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我一向还是很注重针对绝大部分学生,但能回答问题的总是只有那么一部分人,多数冷场,究其原因主要是:没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讨论的问题上来,没能集中到课堂中来,造成这种原因的责任在于我,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感兴趣,他做他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 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四、跳转问题很快,不能跟随或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路。 这也是我在以前的教学时常会犯错误,在提问时带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或者说到一个话题的时候就想到与之相联的另一个话题,甚至扯得很远,再联系相关的问题,这样下去就“离题万里”了。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性子太急,问题问得太快,跳得太快,总是不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时常也未能给更多学生表达与回答的机会,这与多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背道而驰了,总是以为那样不能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现在问自己:到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呢?还是为了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呢?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鱼。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与反思的教学策略》中的一个案例评析,给我很深的印象:“2分钟与20分钟的抉择”到底是2分钟的算法讲解还是20分钟的自主探究算理?在以前我或许会选择2分钟的算理说明,然后是大量的巩固练习,但现在我会选择20分钟的自主探究为什么是找最小公倍数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探求真理的过程,深刻体会真理的存在。 五、提问没有精心设计。 回想以往教学中的提问,很大一部分较随意,有时随意地提出一个问题,等待的时间也不够,然后就自问自答了,学生根本就没有动脑、动手的空间,往往也造成冷场,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听,更谈不上思考,直接游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的提问应该指向背后的道理。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在教质数,合数的概念时,教学内容第一个就是找数的因数,所以在学习之前就让学生回忆了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找法。然后请同学找例题中数的因数,然后老师就问:你能把黑板上这些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吗?过了约一分钟,没人能答出来,然后老师指着1问:它有多少个因数?然后又指着质数29问:这个数的因数有哪些?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然后又指着合数9问?这个数的因数有哪些?有几个?有什么特点?那么现在你能对黑板上这类数进行分数吗?有些学生已经看出来了,分好类了,然后老师找同学说说: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大家一起总结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接着老师又问了:你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是什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弄明白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也能正确的判断质数与合数。显然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同时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在努力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精”,尽管还不是很好,但我相信通过自己努力与坚持,我的改变与进步将会越来越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