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论文之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学生正是一个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均出现了一种不良的错误倾向,只重视教学生的文化知识,忽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造成不少初中学生不爱劳动,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本人有点体会: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美好灵魂的人是不可能的。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总是从教师的身上寻找自己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教师的思想境界、言谈举止、衣着仪表等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是我们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也就不能把学生教育好。 二、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信任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学生,那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学生在校,远离父母,思念乡亲,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只要学生客客气气地尊敬他,贴贴服服地听从他,而他对学生的衣食起居、忧愁患难却漠不关心,那么他永远也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在关心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教师的信任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信任,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 教师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 教师要把一碗水端平,对学生无论家境贫富、门第高低、学业好坏、表现优差,都要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那些生理上有缺陷、表现差、学业差的学生,往往是学生轻视、家长丧气, 我们要更加耐心地进行引导。当前,不少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对优等学生做错事采取“一好盖百丑” 的态度,而对差等学生做错事则采取指责、训斥、甚至挖苦等,挫伤了差等生的自尊心。可见,教师平等相等学生,能够使学生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人为本。 人的个性心理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的比较稳定的个别差异性,人类有他的共性,又有他的个性。素质教育既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又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首先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然后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引导。自尊心强的学生,平时能自觉遵守纪律,偶尔有过失,不宜采取直接批评,而应采取旁敲侧击;表现差、学业差的学生,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应尽量在他们的身上找出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业好的学生容易骄傲,教师应给他一定的压力,并指出他在某方面的不足;调皮的学生好面子,教师可以通过“交朋友”等方式使之靠拢在老师身边,便于及时引导。 四、 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人优先”的原则。 根据教育要素的划分方法,教育要素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物要素(主要有教材和教育手段),另一类为人要素(主要有教师与学生)。按照“以人为本”的新师德观,在教育中处理物要素与人要素的关系时,就要坚持“人优先”、“人为主”的原则,具体说,就是在处理教材、教育手段与教师、学生的关系时,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利益、生存与学习质量以及发展前途为决定事物价值和发展方向的主要要素和基本标准;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物让位于人”的原则。例如:当教材难度、授课进度与学生发展水平和健康发生矛盾时,是以后者为决定事物取舍和发展方向的主要标准,而不是让后者服从于前者;当教学设备的添置和保护与教师、学生的使用发生矛盾时,是以有利于教师、学生使用为判断和决定的主要标准。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师德观,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按照“物优先” 的原则处理人与物关系的例子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房很少向学生开放,只是作为展示学校实力和供人参观的标本;有些学校为了保持操场的清洁,便限制学生的活动;有些学校为了寻求更多的复习时间,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代价,将三年的课程压缩为两年。由此可见,在教育中,人与物关系的错位,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价值变得低微,而且,会降低甚至丧失物态教育资源存在和使用的价值,从而降低教育总体效益,也影响自信、独立、健全人的终极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实践中,有两类人经常要面临“人优先”还是“物优先”的选择,一类为各级教育管理者,他们经常要在物态教育资源与教师、学生之间进行到底“谁优先”的选择;另一类为教师,他们经常要在物态教育资源、教材与学生之间进行到底“谁优先”的选择。在笔者看来,后者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为经常和复杂。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都是一群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学生在发展水平、个性特征以及成长经历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五、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必须坚持“可逆性”平等的原则。 “以人为本”师德观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教育工作者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必须坚持平等的原则。按照现代社会的理念,人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教育中常见的人际关系主要有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其中师生关系处于核心的位置。然而师生关系却是我国教育中最不正常并直接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范畴。国内一些相关研究证实,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与教师相比自己处于很低或较低的地位。这种长期的非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态,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造成我国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和开拓精神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新师德观指导下,建立一种“可逆性”平等师生关系,不仅是改善学生生存与的师生关系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未来一代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主流师生关系具有不可逆性,因此,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那么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平等的本质是什么呢?平等的本质就是当你以某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别人时,也允许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待你自己。也就是说,平等是一种可逆的关系。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逆性平等师生关系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它主要指向交往关系的性质,而非交往的内容。其重要的判定领域有:态度、话语与行为方式。因此,教师与学生在责任、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不应当成为不平等师生关系的理由。具有进步、健康师德观的教师,完全可以采取可逆性的平等方式进行教育和教学,并能以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范例,帮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经历中领悟出健康平等人际关系的美好道德内涵。这种事例在许多优秀教师那里能看到,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先进文化的教育中,也经常能看到。 二是由于教师在制度、知识、经验等方面对学生存在很大的优势,因此在建设可逆性平等师生关系方面,教师承担着重大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以教师的自觉导入为开端的,教师在教育和师德理念上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是很难摆脱教师霸权主义束缚的。 本人认为,如果一个教师允许学生采用可逆的同等态度、话语方式、行为方式来对待自己,那么,他就容易事先调整好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 总之,对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采取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办法,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