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扬起琅琅书声,唱响本色语文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扬起琅琅书声,唱响本色语文名

数学论文之扬起琅琅书声,唱响本色语文名 ‎ ‎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阐释不多的几个字,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明确了目标,其实也是明确了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 ‎  我们知道,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经验之一;一篇文章,只要朗读真正到位了,一般的理解问题,是难不倒学生的(当然有些评价性问题,不是单靠朗读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借助理性思维)。‎ ‎  朱自清先生在《论语文教育》中曾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而朗读与了解和欣赏对关系极为密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若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分析理解,很难体会到其中到感情,韵味和细微之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似乎是无需赘述了。但实际教学现状是,在课堂上,无论是研究课、公开课、或是其他什么课,又能看到多少学生陶然而醉的读的情景,又能听到多少声情并茂的读书声呢?即使在某些优秀的公开课上,朗读有时也是为了读而读,应景罢了。‎ ‎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欣欣向荣,各种新理念、新设计、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创新、探索、解读层出不穷。对于朗读教学,人们在承认其传统的,优秀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够在时兴上更有点推进呢?‎ ‎  1‎ ‎  在思想认识层面上,不少中学教师虽然理解朗读教学的意义,但总觉得朗读是简单的教学手段,“读”,难以体现教学设计的高度和深度,甚至有的觉得朗读教学是小学的事,在中学是小儿科了,如果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在朗读上不够大气。有时间就读一读,没时间就不读,一些研究课上的读无非就是多了一种教学手段而已。‎ ‎  在技术层面上,有的教师自身朗读素质不高,或不敢导“读”或不愿“读”;有的教师虽然重视了朗读,也主张学生多读,但是没有目的的读,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评价,只能让学生顺其自然,这样的朗读效率低,不“会”读的还是不“会”读。‎ ‎  朗读真的是“有当然好,没有也不要紧”吗?‎ ‎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例谈》谈到:朗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可见,朗读教学不是简单的,低级的活动。“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也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的那样,“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  那么怎样让朗读教学成为“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归根结底是有效的?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时时谨记,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教学活动的穿插,更不是应景和点缀,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包括教学设计时)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长远眼光的运用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注重有效性,使我们的朗读教学一定是有效的实践。‎ ‎  第一,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坚持范读。我认为教师的范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许我们的嗓音条件不好,我们的朗读水平有限;尽管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条件如录音带、音频等,但对学生而言,老师的声音的感染力是最直接最真切最感性的,只要我们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真情实意地去演绎,运用力所能及的恰当表现方法,进行语言再创造,形成带有声音的形象来感染学生,学生更乐意去感受文字,触摸语言。同时我们自身的素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所以我们可以一边让学生听录音,一边也有勇气自己范读。特别是农村朗读基础较弱的学生更需要这种近身的示范和指导,他们才不会觉得朗诵是艺术家的事,才乐于开口。‎ ‎  第二,想读,评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文学作品的学习,从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从想像中理解并还原作品的形象。比如说让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教师读,然后问,某一句或某一个词语,老师是用什么语气语调读的?听了以后,你对文中的人物或情景有什么印象?还可以让学生读一部分,再评评,读得恰当吗?能否改进?再试试别的读法,比较一下。这种朗读教学的方法在目前的课堂中比较常见,只是投入的量和时间不多。很多课上是略作展示,很快又进入所谓的分析,讨论。记得笔者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让学生反复对比着朗读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两个部分,揣摩人物的性格,就这么听着、读着;想着、读着;评着、读着,读出了深深的感慨与理解。‎ ‎  第三,要重视个人的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听到比较多的是齐读,但这容易掩盖少数“弱者”和懒惰者,单单一个读正确(集中精力,运用普通话发准字音、清晰响亮;朗读时不指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不读错字),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严格把关,也很难达到目的。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语感的原因,读错,读颠倒,随意添、漏字等,经常出现,只有在让“学生自读中暴露问题、让学生互助中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中强化问题”,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  第四,要给学生切实有效的朗读技术指导。教学中我注意到,停顿不当是朗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在逗号,句号,问好等标点符号处,还是在短语与短语之间,句和句之间,段和段之间也好,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换口气而已。而实际上,适当的停顿不仅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还可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可以说,对朗读中如何停顿的指导,是直接指向语感的培养的。此外,还有重音的确定,语调的把握,节奏的判定等,都是我们在朗读指导中应予特别关注和悉心指导的,如此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的朗读教学,使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  第五,朗读形式既要有常规,又要常换常新,保持朗读兴趣。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班级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自由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还可以根据读的内容和男女生不同的声线和音色特点来分工读,还有录音读,即当场将学生朗读录下,听听,再改进,理解了再读。‎ ‎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也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我们应当明确,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读书读懂的,重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让语文教师读起来,让学生读起来,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课堂,看本色语文在书声中尽显风流。‎ ‎  参考文献:‎ ‎  1.余映潮《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例谈》 2006.4 讲座报告 ‎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  3. 王力 《王力文集》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版 ‎  4.《叶圣陶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