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三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三篇
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三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三篇 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思考心得三篇 【篇一】 《准确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九专题里的文章,这是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文章从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蕴含着丰富哲理。既有高瞻远瞩的理论性,又有接地气的可操作性。 一年多来,全党上下将这篇文章作为开展主题教育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行动指南,取得了扎实成效。党员干部要经常重温这篇文章,时刻加大对照检视力度,时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一问自己是否“理论学习有收获”,能力素质提升了吗?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理论知识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要通过自问和反思,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自觉对表对标,及时校准认识上的偏差。要不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坚定对党的事业的信心,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践中提升能力素质。 二问自己是否“思想政治受洗礼”,崇高信仰坚定了吗?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党和国家的事业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在坚定理想信念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定崇高信仰。 三问自己是否“干事创业敢担当”,使命意识强化了吗?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时刻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干事创业。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志在必得。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实践历练中不断强化使命意识。 四问自己是否“为民服务解难题”,党员形象树立了吗?党员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时刻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决摒弃一切懒政怠政等消极行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主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在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五问自己是否“清正廉洁作表率”,先锋模范当好了吗?党员干部是否清正廉洁,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党员干部要通过自问和反思,不断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全力当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先锋模范。 【篇二】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五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明确指出了脱贫攻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和重大成就,系统总结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不能抱有“差不多就行”的错误思想,需要节奏快、步子稳、干劲足,不仅顾眼前,更要利长远。 注重实效节奏快。效率是成功的关键。快节奏能够为提质增效提供切实保障。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越是如此关键的时期,越要讲求效率、注重实效,继续保持之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快节奏。收官在即,有的干部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思想,放慢脚步、推脱拖延,得过且过、草草应付。倘若想要胜利走完脱贫攻坚长征的“最后一公里”,就不能放慢节奏、敷衍了事,要持续保持原有的快节奏、高效率,讲究方法、注重实效,不仅盯紧眼前硬任务难任务的攻克破解,各项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又要用心思考钻研巩固帮扶成果、谋划长远发展大计,以务实有效的招法、不折不扣的手段、不懈冲锋的姿态,啃下脱贫攻坚路上“最硬的骨头”、攻克最后“最贫困的堡垒”。 稳扎稳打步子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一场必须赢、不能输的战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稳扎稳打是从严从实的“好法宝”。然而,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很多干部不同程度上出现急躁心理,急于脱贫成效、急于应对检查、急于完成任务,在工作岗位上自乱阵脚,大干快上、大搞突击时有发生,“一发了之”“一兜了之”“一股了之”的情况相伴而生,直接导致脱贫攻坚跑调走偏,原先取得的良好成效难以持续保持。在脱贫攻坚冲刺的紧要关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警惕急躁心理,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坚持工作路线不偏、工作重心不散,认真细致考虑具体情况,剖析研究最后贫中贫、困中困的重任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解决方法,稳稳地抓好贯彻落实,真正以体贴温度换群众满意度,以辛苦指数换百姓幸福指数。 不等不靠干劲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如期脱贫,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对扶贫干部的严管厚爱,离不开各级党员干部保持干劲,持之以恒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劲头。只有保持积极良好心态、保持昂然上阵的精神头、保持凝心聚力尽锐出战的劲头,才能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各级党组织对待各条战线的扶贫干部,除了严管,还要厚爱,在待遇上常保障、在考核上常激励,在感情上常体谅、在精神上常关爱,将其合理需求落细落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扶贫干部的工作里、心坎上。想赢得最后胜利,各级党员干部坚决不能疲劳厌战、懈怠松劲,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的劲头,一以贯之地坚持标准不变、目标不变、要求不变、任务不变,以不懈冲锋的姿态、奋力拼搏的劲头,向最后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篇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九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收录了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明确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创新馆考察调研,了解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靠自己”的质朴情感和科创硕果再次得到升华印证。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实现“两翼”齐飞,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自出心裁、自始至终”的精神密码和不二法门,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在创新发展中育新机、开新局。 自主创新打好“组合拳”,将短板变成“潜力板”。企业基础研究不足、重大原创成果缺乏、关键技术依赖、底层工艺能力不够、软硬件成果自主转化不到位等依然是我国科创局面的短板。我们必须要将自主创新的“一招鲜”“几招鲜”研究出来、运用到位,才能在创新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领航发展。要以科技短板、创新瓶颈为导向,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科技决策、人才发展、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等体制机制,从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统筹指导安排,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能够完全适应国内外需求。要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受制于外”的局面,坚定信心、增强能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及时拆除产业化“篱笆墙”,从政策、主体、职责、基础、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压实“基本面”,释放挖掘、参与、实施、主导潜力,全面发力、点位突破,真正掌握竞争发展主动权。 自力更生牵住“牛鼻子”,将创业变成“创众业”。科技是发展的“牛鼻子”,是国之“利器”,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在“双创”的时代大背景下,要把握发展潮流,紧跟“稳就业”需求步伐,用实际行动证明“因为众业才最不容易倒”,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守业路。要充分掌握“创众业”赖之以“强、赢、好”的创新规律,主动融入到脱贫攻坚、生态旅游、文明创建等基础性民生工程中,自觉投身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中,用好用活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智慧“大脑”。要着眼于“创新、孵化、集群、共享”于一体的空间平台搭建,融合创新网络,畅通“各展其才、尽展其能”评价、奖励、引用保障渠道,释放“创众业、众创业”改革红利,让创新成果的科技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开创新局面、占领新高地。 自出心裁激活“动力源”,将破题变成“破难题”。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发展质量和效率为中心进行创新动力变革,是获取科创稳步发展不竭动力的“源头”。要在“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下功夫,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危机结合、危中求机、化危为机,勇开“顶风船”,善于在供给创造和全面需求中寻求动态平衡。要破解阻碍创新突破、产品原创、产业化成果转化的共性问题,在实施转型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探索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高速度、高质量转化的应用模式,催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致力于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利用合作与竞争在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的新优势,让科技和制度“双驱”联动、提升质效。 自始至终迎战“新高地”,将联赛变成“接力赛”。科技创新,贵在接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要系统化、常态化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资源精准配置、要素高效流动、环境持续开放的显著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人人参与、人人主导”的科创新局面,提振士气、同频共振。要指引中国“智”造开放合作向纵深发展,逐步提升高精尖领域、交叉领域、“断点”“盲点”领域的攻坚能力和斗争才干,及时对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新高地”的大需求、大环境。要在首创精神、原创动力的激励下,教育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携手创新、接力奋斗,站稳国际科创前沿,领航创新发展方向,将“细流”引入“河流”、将“众流”汇成“江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大国利器”必须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立足于己、为己所用,才能不断让中国“智”造丰硕成果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三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三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就在于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理论学习对党之建设、国之富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中应自觉培养“三种能力”——鉴别力、自省力、行动力,将学深悟透与致知笃行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 入门须正,培养“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鉴别力。“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此言虽为论诗,放到理论学习中亦有启发。读书要读经典,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库中选择“第一手资料”,就要看学习者识书辨书的能力。理论学习前,心中要有专业出版“清单表”,脑中要有理论书籍“谱系图”,眼中要有延伸阅读“知识网”。历史底蕴深厚、专业实力雄厚的出版社是书籍质量的重要保障,如学习出版社主要出版干部理论读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学习资料;外文出版社面向世界传播中国领导人的思想、中国的声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就由其出版。党员干部要多学理论多读历史,放眼世界立足国内,培养见微知著能力,才能在出版乱像中收获“开卷有益”,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后疫情时代”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在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钻研须勤,培养“学然后知不足”的自省力。理论武装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学习的多寡、深浅会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学问勤中来,理论学习要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就要以“时无重至”的紧迫感学深悟透,肯下“苦功夫”,甘坐“冷板凳”。学习贵在坚持,如同撑逆水而上的船,一篙不可放松,党员干部要利用工作间隙碎片时间在手机上进行“零散知识”学习,挤出每天下班空闲时间进行“串联知识”学习,整合周末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知识”学习。学习中固然会遇到全然不知、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的情况,这就需要静下心来细析文义、勤翻著述、发微抉隐。“吾日三省吾身”,理论学习不能止步于“不求甚解”,而是要善于反思自省,对每天学习中的收获、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逐一审视分析,在反思中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不断调整,逐步建立起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实践须实,培养“宝剑锋从磨砺出”的行动力。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理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学而学“走过场”、附庸风雅“装样子”、进官加爵“撑门面”,而是要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共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党员干部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忧民之情、“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责任担当,致知笃行,立足本职练就过硬本领。工作中遇到难题要“迎难而上”,不能绕道而行;要“敢于亮剑”,不能不置可否;要“只争朝夕”,不能尸位素餐,在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中不断提升行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工作,一环扣一环抓紧落实,一棒接一棒接续前进,自觉将理论学习锻造成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的“利器”,拿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矢志报国,造福人民。 【篇二】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而干部的成长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武装。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式发行,570页,19个专题,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为当下基层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知识储备提供了一本“学习宝典”。 在基层,“凡事留痕”已成为一大工作特色,借助图片、文字、视频等载体查看工作是否落实、完成是否出色。而理论学习留痕现象依然严重,书籍发放登记表、集中学习记录及图片、个人学习总结和心得、学习笔记等已然成为了被督查的硬性资料。基层干部除了处理日常的各项工作之外,还要抽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让“里子”富起来,还要“面子”过得去,而大多数基层干部是撑了“面子”空了“里子”。 理论学习不应沦为“抄笔记”。理论学习抄笔记,原本无可厚非,“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是再通俗不过的道理,在摘抄的过程中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一旦和任务挂上钩,就变了味,盲目摘抄,以凑字数为目的,完成任务、应付检查,表面上看学习认真、思考到位、把握精准,实际上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经不起半点涟漪。同时同事之间“资料共享”是常事儿,领导干部找工作人员代笔也时有发生,而这种“表面文章”更像是实实在在的形式主义,没有用,但是不能少。“笔记抄得手软”,是对“留痕”学习的无奈,也是对这种检验学习成效的不赞同。理论学习不是靠笔上用力,而是靠深悟久思,要入脑入心,真正把理论学习成果化作解难题、答疑惑的“密钥”,化作冲破荆棘、乘风破浪的“利剑”,化作战胜困难、砥砺奋进的“法宝”。因此,要避免理论学习沦为“抄笔记”,在学习意识的强化、学习组织方式的创新等方面,都必须下足功夫、寻求改变。 理论学习不应沦为“苦差事”。随着互联网在基层的广泛运用,不仅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节约了办事时间,更好地为民服务,同时也创新了理论学习的方式、拓宽了理论学习的渠道,除了较为常见的报纸、书籍等纸质载体能有助于理论学习之外,不定期地参加学习培训班、参加线上理论学习知识测验、下载各类学习app、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等让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本来是利用各种方式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但是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成了基层干部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一个“硬指标”,即使部分基层干部刚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但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也只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到头来,“面子”上挂不住,“里子”也空空如也。理论学习是基层干部的一堂“必修课”,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应在理论学习中寻找“美”,而不是把学习看成一件“苦差事”。 以学益智,就是要通过勤学习多思考来开发智力、开阔视野、拓展认识;以学修身,就是要通过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以学增才,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不仅要透过“面子”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抓实“里子”,用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充实“里子”,紧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步伐,争做理论学习路上的“排头兵”。 【篇三】 古典名句是流淌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智慧结晶,浸润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和厚德载物的精神血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引经据典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把古人智慧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当代实践,为“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新生命”,生动深刻,又恰到好处,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执政之要的辩证理解,和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我们要学深悟透这一重要著作的深刻意蕴,从中读懂总书记的执政智慧,汲取引领中国发展的磅礴正能量,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读懂“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初心之“意”,“典”亮前进道路的正确方向。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见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六专题。治理国家好比种树,根系牢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中国大地,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能够持续推动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的;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体现于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从容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中国的这一前进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制度自信,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夯实“本根”不动摇,“典”亮前行的路、走好自己的路。 读懂“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的使命之“意”,“典”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语出明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见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专题。立什么样的志向,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要立志,明确奋斗方向、凝聚攻坚力量;更要立大志,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这个梦想,凝聚着几代人的夙愿,不仅关乎14亿人民的整体利益,更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革命先烈用生命追求理想、捍卫信仰;在“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改革先锋用奉献不懈探索出中国道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一远大理想。我们要牢记历史使命、“典”明远大理想,让奋斗之光始终照耀于“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民族复兴征程。 读懂“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的人民之“意”,“典”燃群众路线的智慧之光。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见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专题。尧、舜分别设立谏鼓、谤木,作为让百姓来进谏的工具,体现了重视舆论、善于倾听群众声音的执政理念。群众是政策的亲历者、受益者,更是知情者、评判者,群众的呼声里没有阿谀奉承、没有精心安排,只有真实的舆情、为政的得失,理应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依据、工作的“信号”。群众路线是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宝贵经验,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绝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一以贯之扣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迈开脚步深入一线、俯首倾听群众呼声,因民之利而导、顺民之意而能。也要抓住用好全媒体渠道,最大程度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从而“典”燃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汲取治国理政的“地气”和民心。 读懂“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求实之“意”,“典”破知行合一的制胜密码。语出南宋张栻《论语解·序》,见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六专题。“知”与“行”相互生发、相互促进,实践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刻;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指引实践发展。改革开放42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是“摸着石头过河”砥砺前行的实践胜利,也是从实践中探索规律、获得真知,不断强化完善顶层设计的理论成功,是对“知行合一”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的生动诠释。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唯有顺应历史潮流,将党和人民在筚路蓝缕的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方能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推动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将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