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活用题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来自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活用题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来自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论文之活用题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来自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 ‎ ‎  温岭市塘下中学   陈海云 ‎  摘要: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走向文本深处,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小说的阅读效果,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题目是小说的眼睛,它会指引着读着的小说阅读方向。本文试着从题目为切入点,让学生逐渐走向文本。换移题目,让学生有趣感知文本;添枝题目,让学生有心挖掘文本;直击题目,让学生有序走进文本;辨析题目,让学生有意走出文本,这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时,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体悟小说的魅力。‎ ‎  关键词:题目   文本   小说教学   活用 ‎  “文化价值就小说而言是第一位的,教化作用只是其社会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小说主要还是应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心理以及精神。”①‎ 当代资深的文艺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教授,如斯说。而作为语文教师,面对小说这一种内涵丰厚、功能巨大、涉及面广的文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很快找准最佳切入点,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文章题目当作一篇文章的入口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题目的灵活运用,设计巧妙的切入性问题,利用好题目带动多方面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真正提高学生在小说课堂教学中的收益。‎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一篇小说而言,题目就是它的眼睛。它具有概括性和提示性,能很直观地给读者最初的信息,透过题目,读者可以捕捉到文章的要义、窥探到行文的脉络,或快速把握住文章的思路,应该说它常常指引着读者的阅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巧妙改变教法,活用题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思考中去,引发学生参与和作者共鸣的情感体验中去,引领学生自由感悟和挖掘文本的天地中去,进而提升整体感知和深度解读小说文本的能力,进而构建活力高效的生命语文课堂。‎ ‎  一、换移题目,让学生有趣感知文本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②‎ 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把老师固有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特别是一篇文章的授课伊始,都在老师的牵引下,少了学生的主动发现,也就少了学生的精彩生成。小说,这一文体,很多文章的题目,都是很直观的,或是点明文章的主要人物,或是概括故事情节,或是文章的线索,或是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等。如果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去进入文本,就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呼唤学生情感体验,课堂的效果可能会微乎其微。改变一下小说的教学策略,把原来的题目移换一下,学生的热情会以教师策略的改变而不断高涨。‎ ‎  如鲁迅的《故乡》,设问在《故乡》中写了什么事?请学生概括一下。这样的提问就显得平淡无奇,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就索然下降。笔者在授课时,转换了一下问题。同学在充分预习了文章之后,你能否根据你的感受,给文章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你拟题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不断地思考,主动在文本中寻找他的依据,开启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下面是实录的一个片段:‎ ‎  师:请大家把想好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写好之后,回到座位后,反复思考,你拟这题目的缘由。‎ ‎  大约班级一半同学把题目写在黑板上。‎ ‎  如:《闰土》、《那景。那人。那事》、《路》、《现在和过去》、《悲凉的村庄》、《失去的一切》、《故乡的所见所闻》、《哦、故乡》、《一代人》、《致那消失的土地》、《变》等等 ‎  师:请说说拟《闰土》的原因。‎ ‎  生:因为文章主要讲了闰土这个人物,通过少年和中年闰土的变化,写出我的情感的变化。‎ ‎  师:那杨二嫂该怎么解释呢?单以《闰土》为题是否片面,不过闰土的变化确实值得我们去分析。再来看《那景。那人。那事》这一题目,怎么解释?‎ ‎  生:故乡的景和人不是都变了吗,曾经的美丽都消失了,小说的三要素人、景、情节也都提到了。‎ ‎  师:这位同学能关注到小说的三要素,非常不错,可“那”是什么意思呢?是否有一种遥远的味道,重点指过去,而眼前的景、人和事,作者的笔墨也很多呀,作者的用意何在呢?《路》,哪位同学出的?理由呢?‎ ‎  生:我是从最后一段: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句话得到的启发,感觉上应该是表达的主旨。‎ ‎  师:很棒,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来品读。另外一个字的《变》的同学,能说说理由。‎ ‎  生:故乡过去美丽的景变成了眼前的萧瑟的景;过去纯朴的人变成了木偶人,世利的人;还有我的心情也变化了,通过变,表现的是一种悲哀,通过变,表现的是我的思考,这可能也是作者鲁迅的用意所在。‎ ‎  ……‎ ‎  最后,师生一起选出几个较好的题目。用了一节课,围绕着学生的重新换移题目,进行了充分的对话,这样的对话,调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闪耀的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但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了文本,也是为深入文本铺下了很好的基石,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是学生的主动体验,那么,下一节课,具体分析这篇小说时,学生怎会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投入到文本中去呢?‎ ‎  二、添枝题目,让学生有心挖掘文本 ‎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架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就是教师。小说一般都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③教师在教授一篇小说时,尤其是一篇以文章人物来作为题目的时候,如何较快的搭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让学生能有心地进入到文本中去。以题目为抓手,用添枝题目的方法,让学生抽丝剥茧式地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按图索骥”,把人物一步一步丰满起来,一步一步清晰起来,从而更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更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能关注文本中人物背后的故事,更能明白作家塑造人物的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 ‎ 活用题目,向文本更深处漫溯.doc ‎ ‎ ‎ ‎ ‎ ‎ ‎ d259f815e6d850e143c7e09ecb19307b.doc (48.00 KB)‎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