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词语为阅读探究开道铺路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词语为阅读探究开道铺路

语文论文之让词语为阅读探究开道铺路 ‎ ‎  泽国镇凤城小学   陈  芳 ‎  【摘要】 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好课文词语,这是提高语文课阅读教学探究效率的途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抓准重点词语,能把握课文内容;推动特别词语,能引领阅读方向;强化对应词语,能突破理解难点;催炼词语想象,能延伸阅读宽度。语文学习中可以让词语为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自主探究指引方向、开道铺路。‎ ‎  【关键词】 词语  阅读基础    自主探究    指引方向 ‎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我们教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和文字。杨再隋教授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现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虽说方法各异,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求实实在在地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过渡到以阅读为主的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都要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文内容,进而理解课文,作为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并不是很强,对于句子理解、课文理解常常找不到方向,而字、词、句、段、篇中,词语位于字与句的中间,从课程标准的目标描述中,我们认识到构成文本内容的基本要素之一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年级,我们可以运用好词语,帮助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探究力,让词语引路,带领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大道上。‎ ‎  一、准抓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  词语是一篇文章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重点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才写出来的,它们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要点或中心,在文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准确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快速踏上阅读教学的探究之道。‎ ‎  1、关注课题词语,把握课文要点。‎ ‎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都是对课文的指引或提炼,它是文章的眼睛,即“文眼”‎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的题目,找准课题中的主要词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学习。如在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中,在学习课题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读课题,问:你读了这个课题,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生会答:呼风唤雨。师:那呼风唤雨什么意思?生:能把风招呼过来,把雨唤出来,形容本领很大。师:那你知道课文会写什么?生:课文会写怎么呼风唤雨?生:课文会写用什么来呼风唤雨?师:是啊,我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说的吗?让我们赶紧去读课文好好地了解一下吧!学生从课题出发,关注到了课题中的重点词语,准确把握住了课文的学习要点,围绕这个要点开始进入对课文的探究学习,同时朗读课文也显得非常有目的性。‎ ‎  2、关注课文词语,把握课文重点。‎ ‎  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要求之一。通过词语进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会是最基本而又最有实效的方法。很多课文的词语,连起来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些词语,犹如一颗颗散落四处的珍珠,它们分别镶嵌在课文的各个句段中,在课文探究中,我们选择好这些词语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学指引时我们只要把这些词语用线串起来,开展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在学习《观潮》时,读完词语后,抓住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人声鼎沸、昂首东望、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浩浩荡荡、奔腾西去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把课文的前后内容用串联的方式说出来,用这样几个词就能很快让学生自主理清文章观潮前后的内容,梳理文章的前后脉络,再如在学习《中彩那天》这课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拮据、梦寐以求、馈赠、闷闷不乐、迷惑不解、富有”等词语,把课文的故事内容进行了整合,效果也是不错的。‎ ‎  3、关注段落词语,把握课文基点。‎ ‎  在课文中,很多段落概括了文章的几个要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抓住这些基点进行阅读学习,在《秦兵马俑》这一课,发现在这一课有一个段落是个过渡段,它把各个要点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梳理,“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里讲述了课文的三个基点:那就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在课文学习时,就让学生找出这个这渡段落,并读读段中的句子,找出兵马俑特点的信息,并且找出围绕着这个段落中的三个板块内容分别在何处,找准了课文的基点,再引导学生去探究内容,就方便了。‎ ‎  4、关注文句词语,把握课文亮点。‎ ‎  课文是由一句一句的语言组合而成的,每位作者的语句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述、贴切的表达,这些都是课文的学习亮点,我们学文就是从课文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词语表达运用,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解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文笔的精彩,把大榕树写得特别的好,课文中有一个段落是专门写大榕树的,这个段落在学习时就让学生抓住文句中描绘大榕树特点“茂盛”这个词语,去品味作者是如何把这个茂盛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的。学生探究这个词语,并去朗读体会这个词语所描绘的句子,反复品味句子表达的精彩之处,让学生对大榕树的茂盛印象深刻,也为后面探讨鸟儿的生活乐园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设。其实像这样的词语在文句中是非常多的,学生从词语的品味中能体会到课文的精彩亮点,为他们的探究全篇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  二、推动特别词语,引领阅读方向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词句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实在教材中每篇课文有许多的关键词句,它们有时揭示了课文的主旨,而这些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探究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重点词语的推动,来清晰而高效地引领学生掌握阅读的方向。如在学习《长城》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抓住最后一句话: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师:你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特别关注?生:气魄雄伟、伟大奇迹。师:这句话中点出了气魄雄,伟大的奇迹,那现在我们就去探索课文中哪些地方分别写出了两个内容?之后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准课文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会首先从长城的长、长城的坚固、宽来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再感知建筑长城的艰辛,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体会这个工程的伟大之处。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在《桂林山水》中最后有一段话:“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地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个句子中”这样的山“与”这样的水“写出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应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在学习时,就抓住”这样的山“与”这样的水“中的重点词语,把两个”这样“‎ 作为文本阅读的契入口,引导学生找到相对应的文本内容,进入对课文的探究,并从中领会品析。在阅读学习中,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词语,教师在课堂上就能牵一点而动全文,层层推进,从而有效而快速地引领学生去探究文本。‎ ‎  三、强化对应词语,突破理解难点 ‎  每一篇课文都有内容理解上的难点,对此,教学时是一遍又一遍地说、重复,花去了很多时间,有时效果也不理想。再加上有些内容编排在教材中,讲述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现如今学生生活在新时代,两者距离时间很遥远,学生在学习时不能联系现在的生活,他们很难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也就与文本内容难以产生共鸣。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如何强调呢?其实,文章中有许多难点的理解,可以在课文的其他对应内容中强化并加深对它的诠释理解和感悟,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周恩来不能理解,后来他去了租界看到了令人气愤的一幕才真正明白,并下定决心说要为中华的振兴而努力读书,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还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那时候政府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欺凌,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当时的人们无奈,可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完全不能真切地感受到的,因为现在的中华民族在世界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现在生活在新年代,旧社会那种处处受人欺负的日子只在电视上看到,单单靠老师简单的讲述,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停留在表面,内心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时,我们可以出示洋人欺凌中国人的那一幕图片,这个场景是”中华不振“的对应内容,抓住图中人物洋人的神态,引导学生感受”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等神态的词语,反复想象洋人欺负妇女的那个场景,反复强调那个画面,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和情绪,不断激起他们内心的强烈愤怒,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这么欺侮中国人,让这个画面不停地盘旋在学生的脑海中,强化学生对当时”中华不振“的图片印象,引起了与文本的共鸣。学生也在这样的词语、画面强化中突破了难点。而且当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的思想、内心碰撞、激发的时候,理解往往也是最深刻的。‎ ‎  四、催炼词语想象,延伸内容宽度 ‎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养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善用词语,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在课文学习中,词语需要慢慢品味,慢慢琢磨,在这个基础上再赋予一定的想象,要让词语在学生的思维中动起来,这样才会把词语理解得更透彻,才能加深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如在学习《秦兵马俑》的第八节时,讲述每一个兵马俑神态各异,课文中用“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后面省略了很多兵马俑的神态和作者的想象,在这一部分学习时,我们让”神态各异“这个词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还有哪些神态,哪些不同的动作和猜想,使这个词语变得更加地丰满起来。同时借助兵马俑”神态各异“的图片帮助学生拓宽想象面,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想法、思维跟着开始跳跃,激活词语,这样一来,在一定的基础上延伸了这个词语的广度,也拓展了课文内容的宽度,更深入了对课文的自主探究。‎ ‎  中年级的语文教学,词语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要学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师》的执行主编李振村对阅读教学中的词语也有个人独特的解说,他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词语好比是水中的鱼儿。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本中捞鱼,再把鱼放回水中活起来。捉鱼放鱼的过程就是在文字里出出入入的过程,就是反复咀嚼品味的过程。词语能为阅读学习指引方向,在导学设计时,抓住课文中的词语来进行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是一条很好的开道之路。让我们从词语着手,驾驭好它,让它为阅读教学”开道铺路“,带领中年级学生走进文本、走上阅读这条光明大道!‎ ‎  参考文献:‎ ‎  [1]王武。词语教学也精彩[J].小学教学参考,2008,(18)‎ ‎  [2]肖月平。撑一片词语教学的蓝天[J].小学教学设计,2009,(10)‎ ‎  [3]刘素平。让词语教学靓起来[J].新课程,2010,(12)‎ ‎  [4]郑亚君。巧抓”文眼“三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月刊,2013,(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