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运用变化技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论文之运用变化技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变化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做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而改变或转换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训练方式等教学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过于长久或单调的活动,都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使神经活动受到抑制,从而难以维持注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并自觉地运用变化技能,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变化组织形式,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意识目前,虽说强调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仍大多数为“秧田式”,学生面对教师依次而坐,教学仍主要是“师——生”的交流方式。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合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分散的个体,又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在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顺利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把发言、交流的机会给了那些乖巧听话、“积极响应老师号召”的少数优等生,而大多数学生则沦为“老听众” ,没有发言的机会,得不到老师的激励,思维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针对这个弊端及教学现状,我们采用小组学习和集体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灵活选择了双马蹄形、同心圆形、W型和双矩形等座位安排方式。这样,除了师生交流外,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每个学生获得的发言机会猛增了几倍。减少了权威因素,学生在讨论发言时都能畅所欲言,连那些胆小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在播放了课文的动画片,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要求学生分学习小组,按“看——读——说——演”的方法学习。这时的“看”,已不再是由教师指定几个学生说说图意,而是组内相互讨论,“交头接耳”,各抒己见。“读”,由学生按自学提纲在组内准备,然后由小组推派代表进行组间比赛。“说”,用“真”、“非常”等词进行看图想象说话。在小组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在相互讨论中发生思维的碰撞,发展了思维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推选组内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并允许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演”,组内自由分配角色表演,这样既加深了对“扛、捧、抱”等词语及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最后,组织学生说出“小猴子为什么会空手而归”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引发出身心潜能,产生新的思想,点燃创新的火苗。陶行知说过:“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意识也必将在“行动”中唤醒。 二、变化教学方法,调控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参与学习的亢奋状态,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情境而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各种成功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优化组合,为我所用。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综合运用了“情境教学法”、“朗读欣赏法”和“读写结合法”。课伊始,播放配乐朗读和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千姿百态的荷花图,创设了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运用“朗读欣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品味词句,深入体会;最后又运用“读写结合法”,依照第二段的写法,要求学生完成题为“我最喜欢的一种花卉”的短文写作。三种教法的优化组合,使得课堂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在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除了遵循一些普遍性的方法和规律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题材和体裁的不同,采取“常中有变”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主体参与学习。例如,《雷雨》一课的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道题:读一读,说说每组里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①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②闪电亮,雷声响,雨下大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了。 按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把题目板书出来,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出每组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也能读懂。而打破常规的做法是:“小朋友,你们认真看书,老师来背诵,看谁的注意力集中,能听出老师的缺陷。”在背诵时,我故意将“一动”、“一声也”、“越来越”等关键词漏掉。全班同学聚精会神听完以后,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指出老师的“缺点”。这时,我顺水推舟,设问:“漏掉这几个词和不漏掉这几个词,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分辨。很明显,这一变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读”为“听”,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改静态思考为立体比较,充分发挥了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 三、变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效果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为了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参与的亢奋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以及具体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配合运用,做到教学对象不同,运用媒体不同;教材内容不同,媒体组合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媒体运用时机不同。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使之优化组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效果。 教学《海底世界》时,我将各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感知、理解和深化认知语言的全过程。(1)创设情境,观察感知。播放海底奇妙风光的录像,让学生在声、色、光的美妙组合下,整体感知,完成练习:海底是个____________的世界。(2)展示情境,探索理解:多媒体演示过程理解“波涛澎湃”、“闪烁”,用“水中听音器”听海底的声音理解“窃窃私语”,并用“有的像_________一样________” 的句式想象说话,进行语言训练。(3)深化练习,延伸扩展,观看海底动物活动的录像片,指导学生用“黑板贴画”的形式,用第一人称介绍书上没有写到动物的情况,将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 四、变化训练方式,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能力夸美纽斯曾说:“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来,组织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语言文字训练,调动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精神,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定有很大的提高。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课伊始进行探索性、尝试性训练:在看画面、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小蝌蚪找妈妈先遇到________,接着看见________,最后________”的句式说出课文大意;在教学中途,进行理解性训练:在学习了二、三、四段后,让小朋友分小组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理解了重点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又了解了小蝌蚪变为青蛙的过程;教学结束时,进行应用性和延伸性的训练: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戴上头饰以“我是这样变成青蛙的”为题说一段话。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变化技能,从以学生“静听”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和“师——生”、“生——生” 的多向交流;从以学生的机械练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做、演多种练习的综合进行为主;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参与……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