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高一物理学习困难与对策
物理论文之高一物理学习困难与对策 我升高一,很多很多的东东都不习惯,适应。特别我这种理科不太好的学生,更加要注意一些事项,才能在高中立足。 下面是本人在网站上转载的东,共享。 一 形成困难的原因 1—1 从对“实物”到“物理模型”认识的不适应,是学习高一物理困难的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实实在在的物体,所讲授的知识大多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它以形象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简易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从抽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一些物理模型。如质点、轻绳、轻杆、轻弹簧、单摆等。单就这些模型的理解,许多同学就很不适应。况且,高一学生解决问题时抽象思维往往滞后于形象思维。 1—2 从单一状态、单一过程到临界状态、复杂、动态过程的分析不适应,是学习高一物理困难的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研究对象所处的状态大多是单一的。如物体要么静止,要么运动,要么一直受某个力,要么一直不受某个力。高中物理往往要研究多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还会变化。如放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逐渐增大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讨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后压缩竖直轻质弹簧的运动过程分析等。又如临界状态的分析:将质量为 m的小球用轻绳挂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求当斜面以多大的水平加速度运动时,绳上张力为零?这就要考虑临界条件。学生往往对“刚刚”、“最大”、“最小”等临界问题的分析束手无策。 1—3 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生活经验与物理科学性的不一致,是学习高一物理困难的第三个原因 学生在初中虽学过一些物理知识,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在画受力图时往往还会在速度方向上加一个力。又如:有些学生总是认为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加速度就是速度的增加;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拔河比赛的胜负决定于拉力的大小等。凡此总总,均是由于受日常生活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分析物理现象或问题时停留在表面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1—4 不能正确理解物理问题的数学表述,不善于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是学习高一物理困难的第四个原因 物理慨念和规律的表述往往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处理。学生往往受纯数学的影响而忽略物理意义,如 或 ,学生错误认为 与 即成正比或成反比。又如 ,学生认为 大小不变,则 一定不变等。另外,在高中阶段,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学科必须培养的五种能力之一,而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二次函数、图像知识对于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确实很困难。 1—5 学生学习方法与高中教学要求不适应,是形成学习物理困难的第五个原因 大多数学生初中学习物理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而不少初中老师教学中也常常为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题按“已知”、“求”、“ 解”、“答”模式套,对于指导学生读书,建立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往往忽略。而高中物理教学则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况且,高中物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多数需要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尝试、总结、建立方法体系,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物理学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处理方法,如实验、物理模型、等效、分析综合、应用数学等思维方法。又如:用隔离法、整体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法等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而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理解、总结、应用这些,比较多的仍是死记公式,乱套公式,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二 对 策 2-1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学好高一物理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有些学生在高一物理启蒙学习中,便遇到了困难,或在一两次测验中成绩低下,得不到老师的及时鼓励和帮助,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厌恶感,尤其是女生,认为物理学科深奥抽象,自己天生不是学物理的料,产生自卑感和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要热爱学生,亲近学生,面向全体,给学生尤其是物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力求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满足的愿望,又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融洽师生关系,为建立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铺平了道路。 2-2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 ,可见培养学生能力固然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培养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学习心理学看,学习一门学科,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学习动机诸因素中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但是,兴趣要稳定而持久,只有在转化为良好习惯后才有可能;再从学生智能的形成来看,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还是智力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既然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贯穿过程始终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非尤为重要。只有在高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于物理概念、规律的准确而明晰的掌握和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有基础。 2-3重视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使高一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科学抽象”中要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把感性材料中有联系和毫无联系的因素,重要的典型的东西和次要的非典型的东西,深刻的东西和表面的东西,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区别开来,从而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从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大量事例中精选那些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侧重慨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律的适用条件的讲解,注重变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比较求解,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 2-4 重视解题教学,注重读题、审题,注重物理过程分析,善于挖掘物理习题中的隐性条件和临界条件来解答习题 高一力学中较难习题大多包括多个物理过程。学生拿到习题要确定研究对象,同时要分析有几个物理过程。如某习题有三个物理过程则有四个物理状态,尤其是中间状态的一些物理量往往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审题时还要仔细认真地挖掘隐性条件,这一点在某些学生中尤其容易被忽视,结果往往会造成解题条件不足的假象。例如在习题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描述: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压缩得最短时……,……恰好物体匀速运动。这种物理习题的“字眼”已告诉了我们重要的隐性条件和临界状态。只有将所有隐性条件和临界状态挖掘出来,方能得到正确的解题途径。 2-5 强化物理意识,用好数学工具 在高一物理中,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具备一种将具体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期在数学运用技能与具体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使得有可能运用数学技能解决物理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