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创造教育理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创造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论文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创造教育理论 ‎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陶行知说过“有行动才能得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①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件”。②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重复性的学习。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索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动的状态,电教媒体的声、形动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 一节课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因为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教学时恰当地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如:我在教学《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活动课时,我先进行音乐渲染,播放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创造情境。然后播放一些感人片断,如我们身边的需要帮助的一个女孩——朱雅婷的有关录像:她面对镜头、热泪涟涟地求生欲望;家人因她被病魔困扰的悲痛场面;各种募捐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产生共鸣,抓住最佳契机来激发学生的爱心,教师以此来进行“爱”的教育。另外,这种网络课教学不可能常常都用得上,所以教学中,我将教学板块拓展延伸到课下,比如说利用QQ聊天室或BBS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大探讨,在讨论过程中也可随时查找资料来充实探讨内容,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能借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综合提高语文素质。二、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创造精神。对中国教育的不足,毛泽东同志早有告诫。他批评旧的学校“消磨个性,灭掉灵性”。他不大迷信书本,强调书本之外另有天地。他一贯提倡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就要求我们要开辟新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普遍缺乏创造性的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者缺乏教育的思想。长期以来,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习惯于原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和备课手册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是一个小水缸,教师是一个大水缸,所以便有了这样一种很不科学但又极时髦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表面很形象、很生动,实质上是一种缺乏任何创造性的“灌”的思想的体现。这忽视了教学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而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这种缺乏创造性的教育模式若长期得不到纠正,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③那种教育是死教育。而陶行知又强调:“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④因此,可以说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育的一种失职,一种失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发挥创造精神,教师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临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好奇、好动、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这正是儿童求知欲和主动性的表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正是在动脑、动口、动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⑤三、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创新精神。创造需要心灵的放松,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如果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只有恐惧,没有思考,根本谈不上 创造。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辨析,讲解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动手,规律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总结。鼓励儿童去思考、去发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备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也可查阅有关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在学生自学中,学生可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路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反馈与完善,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创造能力。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协作学习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人机交互,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反馈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界面。四、实现“六大解放”,开发创造潜能。陶行知先生针对传统教育中束缚学生创造力的痼疾,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⑥‎ 事实表明,教师们往往倾向于喜欢高智商的学生而不是高创造力的学生。那些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获得老师的赏识和关注,相反,那些较为活跃,凡事另辟蹊跷的学生则不受老师的欢迎,因为这些学生经常给老师制造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但人们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时代。因此,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我们教师就该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现在家长都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第七名效应”也逐步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多一名创造型学生,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文明是人类用脑和双手造成的。”⑦“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所以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⑧在教学陈从周的《说“屏”》一课时,我曾想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但我觉得我一个人总是力量单薄的,正如陶先生所说:“单独的行动,也是不能创造的。”⑨于是,我便在教学课件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环节——小小设计师。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查看各种屏风图案,了解其背景、制作及用途,然后自己动脑动手来设计一款新颖独特的屏风图案。因为我深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⑩以此来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探索实践,使他们要有思维参与,手脑双挥,“在劳力上劳心”‎ ‎。11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解放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各种媒体中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并通过自己的思维创造,设计出自己所喜爱的一款屏风图,并注明其制作用途。通过计算机网络媒体来展示学生的精美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畅所欲言,也可让设计者集思广益,更好地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获取了必要的知识,同时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愉快情绪,力求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学习重在过程,教师教学生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样才不会教死书,学生也不会读死书。可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而教师这时充当一个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小孩不视便是瞎孩子。小孩不动便是死孩子。……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只能提倡科学的看,科学的说,科学的听,科学的动!”12我们教师要以新观念,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扬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任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