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论文之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 ‎  内容提要:‎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其次,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最后,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  关键词:‎ ‎  个性化阅读 阅读氛围 自主性 教师主导性 课外延伸 ‎  加涅认为,学习是发生在人脑中的事情,学习是一种过程,一种获得能力的过程。周一贯认为“真正的阅读,不只是学生纯吸收的单向活动,不只是课文信息由外到内的输入,而应当是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过程,即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学生主体意识由内到外向课文的输出。”[1]加上表注正如弗西斯·格瑞莱特在《培养阅读技巧》一书的序言中所说:“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更重要。”[2]学生只有主动地获取,才能变学会为会学,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而不能一味依赖老师的传授和灌输。阅读过程中只有学生的感悟生动而丰富,独特而又有创意,才能充分表现个性化的主观感受,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 ‎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显然,《标准》中的这段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那么,怎么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呢?‎ ‎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殊不知古人重多读,重自悟,悟的多读的多,利用最佳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而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真正去阅读。钱正权老师说:“‎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见的感悟。”[1]也就是说,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  如《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训练,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和领悟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渔人捕鱼前后两次静的不同的美。这两种静虽然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境由心造,捕鱼前的静是自然的美,而捕鱼后的静更多的是一种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这种意境与心境通过深入地研究和投入地诵读,学生在课堂上是能感受和意会到的。‎ ‎  二、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由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人,课堂中教师是主体。现在教师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读书的主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引导学生考虑的不是老师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我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 ‎  (一)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任务,要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魏书生老师执教每一篇课文都征求学生的意见,这节课学习哪些内容全由学生做主,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常能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短化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  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表现为不同的个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位老师教《船过三峡》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山”这段时,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山的特点呢?”学生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抓重点词句欣赏,有读文看图欣赏,有抓总起句欣赏……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欣赏三峡“山”的特点。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  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比如学习《黄山奇石》,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有的学生能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但多数学生看到了,也想到了,可是表达的效果并不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允许不同的交流方式呢?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想通过感情朗读的也可以,根据黄山风光录象,设置一个旅游情景,让学生来当一回导游,写一首稚嫩甚至不算诗的小诗,画一幅比课文描写更美的黄山奇石图,难道这些都不可以吗?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个性化的交流方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 ‎  三、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感能力。‎ ‎  由此可见,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善于了解并研究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心理,善于根据个性与共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教学手段开放。叶圣陶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锐敏的感觉。”[2]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 ‎  参考文献:‎ ‎  [1]钱正权,《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11期 ‎  [2]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 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163~164页。‎ ‎  [3]吕叔湘:《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2年第1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