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童声,厚重而深刻的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童声,厚重而深刻的美

语文论文之童声,厚重而深刻的美 ‎ ‎  箬横镇中心小学  陈红燕 ‎  【摘要】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作文也应该是心灵世界的展现,而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冰心语)“言为心声”,作文中应是自己的事,自己的声,自己的情。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学生作文的基点应当是个体生命原生态的展示,既没有多少扭曲和约束,也无须任何遮掩和伪装。是儿童对世界的真实反映与超越,是儿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灵中的片片花絮,头脑中的丝丝感悟。虽然现在学生的作文节奏鲜明,和谐悦耳,然而学生心中的“童声”已经被湮灭,口中发出的声音已经是成人的腔调,让人丝毫感觉不到生命的真实和活力。我们每个成人都有义务去呵护“童声”的纯净,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尊重“童声”的真实!‎ ‎  【关键词】 习作教学   童言  学生需要   童性  童真 ‎  我们总以为儿童不会写作文,才让我们去“教”作文。总埋怨现在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差不多都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路和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对此,我忍不住要问:“当他(她)用蓝色的蜡笔画他(她)心中的太阳时,我们是赞赏呢?还是扼杀?我们允许儿童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表达吗?允许儿童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吗?”‎ ‎ 我们的小学生作文之所以问题百出,说到底也就是因误读童心而产生的。对孩子的“不放心”,总以为一旦让他们真的自由表达、实话实说了,必是会“天下大乱”。一是他们能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伟大的发现,写什么题材还不如老师先“画个圈”牢靠;二是他们真的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了,那还会像作文?写得太离谱了怎么办?还不如老师手把手地教,才有可能写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来。于是,儿童本位就在这样左一个“不放心”,右一个“不可信”中被消解了。太多的禁锢束缚了孩子们的头脑,也压抑了他们的灵气。责任在谁?不要怪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曾写出过“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充满想像和张力的句子。只是一个个的红叉叉,一次次的否定,使得孩子们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童真世界里的烂漫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失了。另外,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生活理念的多元化,学生也过早地告别了属于自己年龄的童年时光,紧追着成人的步伐,儿歌的成人化,消费的成人化,装束的成人化,阅读的成人化,语言思维的成人化。学生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的戕害,学生变得越来越来深沉,“成人化”的写作也随之而来。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每个成人都有义务去呵护“童声”的纯净;作文是一个孩子人生“史记”,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尊重“童声”的真实!‎ ‎  一、关注学生需要,永葆童心诉求的无忌 ‎  (一)善捕视点,应需而作。哲学大师卡缪说:“‎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这句话恰当地表述:教师在写作过程中,不是在一味地教给孩子什么,要孩子达到什么,而是和孩子一起去“做”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在习作课上引入什么;孩子喜欢什么,教师带领孩子去亲历什么;孩子心中蓄积了什么,教师激发孩子去表达什么。作文教学应把视角紧紧锁定在儿童的心理需求之上,将儿童心灵的一泓“活水”引入到习作教学中,让学生应“需”而作,适“时”而作,在作文的舞台上尽情地驰骋。 如:国庆长假一结束,沉寂的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清晨,我向教室走去,没有听到熟悉的琅琅书声,却是一片喧闹声。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一张张如花的笑脸:有的孩子拿出照片得意地比划着,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围观;有的孩子拿着旅游纪念品,相互把玩着,争抢着;还有的孩子带来了一些特产,呼朋唤友前来品尝……面对如此情景,我一反常态,笑眯眯地问:“有什么开心事,让你们把晨读忘记了?”话音刚落,一些大胆的学生就争着想给我看照片,情绪高涨。“看来大家国庆长假过得很滋润,这样吧,我们现在放下语文书,先来交流交流大家快乐的长假生活!”我把大家所带的照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很兴奋,我趁热打铁:“看到这一张张照片,大家一定很想听听照片后面的故事吧?就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一刻大回放!”孩子们眼睛发亮,小脸变得通红,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结果说得是五花八门,精彩绝伦。这是一堂没有“预约”‎ 的作文课,一堂没有雕琢痕迹的“天然”作文课,我觉得有几点感受值得珍视:其一,作文课堂应该没有“边界”,自然而为,与孩子的“故事”一起发生。根据孩子心中的诉求,拉开了作文课 “序幕”,搭好“舞台”,让孩子的言语自由“舞蹈”。其二,儿童情感没有“栅栏”,顺势而导。面对孩子长假后的“乐不思学”,我们教师往往采取的策略是迅速将“快乐源”进行阻隔和扑灭,可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何不“乘着”孩子的这份快乐来进行言语“飞翔”呢?‎ ‎  (二)尊重视角,回归童心。教育先哲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可是怎样让孩子拥有童心呢?如果我们把成人文化当做评判儿童的标准,做好规范的模子给孩子,直接的结果只能是:渐渐地将儿童的独特触觉“遮蔽”了,缪斯的天性日趋远离着儿童,在他们的作文中“童心”沦丧,成人行为和思想大行其道。要让孩子写出见性见灵的文字,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唯一可取的方法,那就是尊重儿童的视角,永葆“童心”的无忌,让儿童去品味生活的真实,叙述真实的生活。一是自由,写作是思想以文字作为歌谱的“歌唱”,思想有多么自由,文字就有多么欢畅。二要有“自我”,在写作教学中,一切“指导”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自我”‎ 之上。三要开阔,有目的地引导他们参与实践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去捕捉生命的真美感受,开阔视野。即使是一方狭隘的教室,只要洋溢民主的空气,童心就会自然恣意,童心就会幻化出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只有这样,学生在作文中才能更多地涌现出带有鲜明的个人见解的如清冽的泉水般的语言;也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理世界,让每一个孩子的心都能自由地飞翔。如有位三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妈妈一回家我就哭了起来,因为妈妈把头发弄黄弄弯了,一点儿也不好看,我还觉得妈妈比原来老了十岁。我喜欢原来的妈妈,头发直直的,黑黑的,看上去又美丽又大方。眼前的妈妈好象是一个陌生人。我越想越哭,好长时间都不愿理她。过了两天,妈妈把头发重新拉直了,我又觉得她年轻漂亮了。这段短文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妈妈的头发,写自己的情绪变化。这童真,分明是浑然天成,分明透着清纯,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美丽的理直气壮的感知。语文教育专家田本娜教授说:“作文只有回归童心,小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 ‎  二、保留斑斑锈迹,留住童言多元的灿烂 ‎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里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的潜力,能够通过积极评价学生动机而递增。其实,小学阶段是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学生放胆去写,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我手写我心。把成人语言留在今后,发展儿童语言在前,规范语言在后。教师要柔化作文评价,保留孩子生命的、心灵的印痕留住孩子的斑斑锈迹--率真,为他们的心灵开辟一畦充满生机盎然的园地。‎ ‎  (一)善于鼓励,激活童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把教育譬喻为诗,教师的赞赏和鼓励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最真最美的诗,能让师生间自然生成无缝无痕的心灵契约。守住这份心灵契约,就能点亮理想之灯,烛照孩子的整片心空,就能酿造理想之蜜,营养孩子的整个生命;就能种植理想之树,绿化孩子的整个季节。学生有着纯真、稚趣的“缪斯天性”,他们会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或许习作中的言语不尽规范,不够标准,但仔细发现平实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一些词语、句子绘出的是他们眼里的世界,跃动着是他们微妙的童心,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是最原生态的。教师要允许表达,善于鼓励。批改时一定要惜墨如金,多就少改,决不能越俎代庖,按自己的喜好,用“高雅”的文笔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去拔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一位小学生写道:“我看见老爷爷摔倒在地,急忙跑过去扶,没想到自己也摔了一跤,还真疼,我爬起来揉了揉腿,走向爷爷。”可老师硬要该学生去掉“揉了揉 ”,改为“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跑过去扶老爷爷。”说是这样写才能写出“小雷锋”形象。文章似乎改得好了,而学生的生命本色呢?儿童的语言本来是“无忌”‎ 的,但在成人的影响下、书面语言的限制下,逐渐成了“有忌”的了,作文中难见到灵气的话语,难见到真实的语言。习作时,应让儿童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和语言与人沟通和表达,你会发现“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花开的声音。”“天很蓝,也很忧郁。”“分数,让我喜欢让我愁。”……这些虽稚嫩但又那么富有灵性的话,绘出的是他们眼里的世界,跃动着是他们微妙的童心,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是最原生态的。‎ ‎  (二)呵护生命,感受童真。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尊重人性和发展的教育意识,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真正把儿童的作文视为个体生命的一种真诚表达与交流而受到尊重。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与理解事物的方式与我们大人迥然不同,但他们的视角与方式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有时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就象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只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的奥妙罢了。特级教师周一贯提出:作文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水平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朴素的联系业务,作文应当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力,使人的生命力像田野的草木一般享受阳光雨露,生机勃勃、开花结果,作文应当展示生命的原生态,真正成为生命的独自和心灵的对话。为此,教师不要自作聪明地用我们大人的思想去构建学生所表达的主题,不要凭我们大人的眼光去评判学生所描绘的、所感悟的。要知道,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学生作文的个性、语言的灵性、表达的创造性。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也就这样诞生了,毫无生命活力 。不过少年儿童不是生存于与世隔绝的真空地带,他们对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往往难以判别,那些负面的非主流文化,对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从学生的作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如: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焦虑;遭遇挫折时的悲观厌世情绪等等,我们既无法回避,也不能一味认同。教师要细心呵护,循循善诱,引导教育,防微杜渐。在感受童真的同时,让每个生命体健康发展。‎ ‎  三、搭建缤纷舞台,彰显童趣世界的盎然 ‎  成绩斐然的大牌画家陈丹青说:“要画脚,不要画鞋子”。说得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脚,何谓鞋?关键是,画鞋之前,先要成“脚”在胸。胸有灰姑娘的脚,笔下就有神奇的水晶鞋;胸有杨丽萍的脚。笔下就有飘旋的红舞鞋;胸有乔丹的 脚,笔下就有生风的运动鞋;胸有杨利伟的脚,笔下就有遨游的太空鞋。一句话,胸有形态各异的脚,笔下就有因脚而异的鞋。画活了隐藏在鞋子里的个性化的脚,也就画活了个性化的鞋。作文也一样,只有胸中有“材”,才能写活各种好文。‎ ‎  (一)放飞心灵,言语舞蹈。设立“心灵接力棒”园地,所谓“心灵接力棒”,就是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组,让本子在组内“流动”‎ 着,今天这个学生来写,明天那个学生来记,每人轮流写写心中的喜悦、欢乐、忧愁、烦恼,写写自己在平时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用到的、想到的,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末尾还写上小作者的名字。每周安排一次,自主选择自己的喜欢同伴,六人一小组让学生聊聊自己的故事,或读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或交流自己最近写的作文,搭建一个生生互动、个体与全体互动的平台,无需教师百般激发与调动,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倾吐。这样的好处有:一是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二是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三是陶冶了学生美好情操,化解矛盾,使他们更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 ‎  (二)积累素材,整装待发。每人备一本“语言俱乐部”。给孩子一片读书的绿荫,积累语言。首先是从阅读教学中吸取。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知识、感情,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断记在语言俱乐部上,并熟读成诵,融合贯通。其次是从课余生活中获取。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刊,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新鲜语汇。三是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利用早会、班队会等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从生活、电视、报纸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介绍家乡特产、名胜古迹、每日新闻、讲故事、路上见闻……可把自己积累的最精彩的语句在黑板的一角--我的精彩里交流。‎ ‎  (三)拥抱生活,绿树成荫。每人备一本“素材百宝箱”‎ ‎--生活随笔录。引导学生到“蓝天下的学校”阅读“活动的教科书”,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眼睛、鼻子学会“复印”,让心灵学会“感悟”,让双手学会“保存”,让学生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语言无需精练,篇幅不求过长,几十个字就行,只要能写清大概事件,真实感受即可。每月抽点时间过个“收获节”,让每个学生有所展示,哪怕是一个好词语、优美的句子,一种独特的思想,一种真实的想法,都让学生与全班同学分享,使学生尝尝“丰收”的喜悦,评评若干个“丰收者”,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心。在一系列看似活动却又不是活动的小小“陷阱”里,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并能兴致盎然地习作。‎ ‎  四、摒弃单调训练,演绎“童性”引领的无痕 ‎  学木匠的要讲究点、线,讲究刨、推、拉、锯的方法,作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例外,也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它与木匠活又有区别。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太讲究技巧,片面追求学生的习作伎艺,过分地重视具体方法的指导,从怎样审题,如何确立中心,到布局谋篇、开头结尾。或者提供一篇像模像样的范例,对阅读所得资源滥采滥伐,把写作知识的讲解传授及写作知识的单一训练摆到首要地位,忽视“生活的感悟”、“语感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心境,在我看来,这就把习作指导纯粹简化为木匠手艺了。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淡化习作痕迹,注意以趣激趣;要淡化课堂痕迹,注意以心撞心;要淡化师授痕迹,注意凭艺悟艺。只有基于“童性”,尊重“童性”,发展 ‎“童性”的引领,才能真正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  (一)切忌平铺,指导有点。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也肯在“指导”上下功夫。可是我们进行的是怎样的指导呢?一方面是“零起点”。下笔前,教师给学生事先准备一篇“下水文”,让学生欣赏其结构的严谨,内容的丰富,精彩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形成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最后流泻出的作文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其实对于如何谋篇布局,学生并不是毫无经验的,就好比画圆,他们可能在弧度上不够圆润,可能在着色上不够均匀,但是决不会无从下笔。另一方面是起点太低,教学中学生仿佛是一个贮满语言的大容器,教师只要轻轻一拍,学生便能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也许我们会教的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可我会情不自禁地想:既然学生这么会说,这么能写,还要我们教师指导什么?至少说,我们为学生搭建的指导平台太低了!一堂成功的作文指导课,教师的指导应当有起点的,但这个“点”应当定位在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上。审题时,学生会在哪儿误入“歧途”;写作时学生思路会在哪儿 “卡壳”;评改时,会在哪儿“用力”不足,在课前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教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指导”。远比仅仅知道“要怎么指导”更重要,前者犹如不倒翁底下沉沉的铁块,只有拥有了它,教师才能在课堂实践中左右逢源,立于“不倒”之地,才能为学生的舒畅作文铺设一条“绿色通道”。‎ ‎  (二)拒绝浅薄,指导有度。教育拒绝浅薄。教师必须进行有意义的引领,使学生在肢体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快乐。这是新课程要追求的境界:有温度,更要有深度。作文教学的引领也不例外。教师的有效指导应该:(1)坚持从童性入手,还作文以童化。要强调写作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注意引导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将习作从纯粹的技法指导转入培养并丰富学生的心灵上,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习作活动还给学生,让他们试着去回忆经历过的事件,欣赏那些美好的东西,发现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事物;试着运用自己的话语和表现手法,去畅谈自己的认识感悟,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真体验、真感受。(2)坚持从兴趣入手,还作文以情致。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要注意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注意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描述、心灵的交流,激发习作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扉,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在学生谈兴最浓时,让他们写下来,做到“情动而辞发。”(3)坚持从想象入手,还作文以灵性。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甚至年级越小,幻想越丰富,越大胆,越离奇。孩子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想飞上天空,想潜入蚁穴……‎ 作文教学中抓住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心中活跃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让学生每做一次作文,想象力、创造力就得到一次释放,生命灵性就得到一次拓展。‎ ‎  童年对孩子来说,如花开花落,了无痕迹;一个不断行走在创造中的孩子,童年会锁定在记忆的信箱里,随时打开,久久品味。留住童声,就是要让每个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动”起来,解放四肢,解除枷锁,充分地体验童年,充分地创造童年,充分地抒写童年,让童年成为一段快乐的时光,让童年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让童年成为一段恒久的历史。如果我们能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满腔热情地呵护童真童趣,那么,我们会看到“绿叶成荫果满枝”的可喜现象。如果我们的努力可以使孩子抓起笔便能直抒胸臆,用文字来展示一个立体的自我,那么,将会留住童声,聆听到花开的声音,让作文与孩子彰显一种厚重而深刻的美。‎ ‎  参考文献:‎ ‎  1、丁佐刚:《让源头活水激起写作》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3‎ ‎  2、周一贯:《让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本位》‎ ‎  《作文教学“新概念”:让思想冲破牢宠》‎ ‎  3、吴勇: 《“童化”作文,让童心飞扬》  教育在线 ‎  4、韦志成:《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