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教会学生读书 教会学生积累
语文论文之教会学生读书 教会学生积累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教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过去,学习语文和教学语文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令人难以把握和实施的工作,教师的教只为课本知识而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趋势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高要求。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并能利用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社会交往。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再不能“以本为本”了,而应体现“以人为本”,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显“学生”这个主体。 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通过读懂课文的内容,从内容中去体会、理解,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要让小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由“感”及“悟”呢?我参加了“阅读感悟——感悟积累——真情表达”课题研究后,我在学生“感悟”问题上进行了研究。 所谓感悟,一是“感”,二是“悟”。“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感觉、知觉”。他是由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而引发的。所谓“悟”简单地说就是理解。因此,感悟是指人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之后的理解。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在读中有所感悟”的要求,实际上是说阅读教学要由“读”而“感”,要由“感”及“悟”。在这里,“读”是“感”的前提,“感”是“悟”的基础,“悟”是“读”所要获取的结果。如何才能让学生由“感”及“悟”呢?关键要在反复地诵读中,让学生发现并抓住符号和内涵、表象和认知、内容和义理之间的相似联系。例如在教学《古井》一文时,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品读:“古井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哺育着她的儿女。”在引出了这句话之后,学生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说古井像母亲?她怎样哺育自己的儿女?她的儿女指的是谁?等等。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采取了指导学生品读感悟,互相交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质疑、交流,然后再读,由读中获得体会,每次读的感受都不同,一次比一次更深入领会文章的另一层含义,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感知收获。而且由于课堂交流完全由学生相互进行,教师只是点拨指导,针对疑难进行讲解,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氛围轻松和谐。 学生是阅读教学中感受和领悟的主体。我在学习新课标之后体会到:如果把阅读教学的“教” 处理为教师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领悟和盘托出倒给学生,“学”就是学生听取教师分析讲解和汇报的过程,这就剥夺了学生通过阅读而感悟的权利。以教师的“感”使学生“悟”,将教师的个人所得强加于学生头脑,学习的效果不仅不乐观,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阅读教学要真正体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把说话的权利下放给学 生,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主体!同时,我也尽量避免以一部分人的感悟来代替全部学生的感悟,在学习活动中有意识提出一些层次不等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军神》一文时,我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感悟能力较有限的学生,我让他们首先做到将课文读通顺、流利,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即可;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则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即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质疑再读体会;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除要求他们将课文读熟之外,还要体会课文内容、人物品质及文章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并能在学习课文之后说出心中最深的感受,从而深入体会到人物思想品质。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有意识的进行适当点拨、指导,将不同层次的问题巧妙串联,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充分地交流课文内容,在交流中充分感悟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设计一联串的问题让学生呆板地读书,了无生气地回答效果要好许多。而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层次不等的学生都有说的权利,有悟的机会。因为学生阅读的水平不同,使他们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也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既要照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要注意把机会留给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只有真正尊重了学生才能使语文的课堂教学做到“群言堂。” 修订后的教材,体现了“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为了贯彻这一精神,我利用教材开展了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在单元教学中,结合单元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摘录优词佳句,写好读后感,目的是想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的方法,学会自己阅读,并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结合单元训练开展了小小辩论会,手抄报评比,社会调查、续编课文,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外的天地更广阔,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人生的美,从而深深的热爱语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我通过学习还发现,学生的感悟必须从感受中领悟,而阅读就是用心感受的过程,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应是他们感悟课文的基本途径。因此,有效地阅读显得极为重要。在教中我尝试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之后再品读,使学生能在初步的图表感知的基础上去读文字,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含义;创设课文情境进行教学也不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在分析教材后认为,这样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光让学生不停地读会显得枯燥乏味,如何能让学生深刻感悟育苗人的话呢?经讨论,我采取了“现场记者招待会”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分别扮演“育苗人”和“我”,采取采访的形式来学课文就是对学生学文感悟的一个很好展示和检验的机会,学生全员参与,问得精彩,答得巧妙、深刻,很多学生还能根据育苗人说的话结合实例来谈理解,感悟深刻,学习气氛浓厚,效果令人满意!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学生,教会学学会阅读,学会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所突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