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历史论文之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  问题背景:《历史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解为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是第三层次(最高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  解惑平台:此目标让学生在已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独力思考,对历史事件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为实现此目标:一、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三、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善于选择,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四、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和内心选择,尊重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权力,善于启迪,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  教学案例:    评价商鞅变法 ‎  学习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后,组织学生讨论“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 ‎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商鞅》、商鞅个人经历及变法的有关活动。同学阅读。‎ ‎  师:读完资料,请回答:商鞅是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他实行的变法是一场什麽性质的变法?‎ ‎  生: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场封建化运动。‎ ‎  (展示《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 ‎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的火箭,回到公元前四世纪秦国宫廷。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舌战守旧群臣?‎ ‎  (组织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到商鞅变法的巨大阻力和当时斗争的激烈。)‎ ‎  师:由此可知,商鞅实施变法的全过程,都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在艰难和波折中前进,最后导致了商鞅的个人悲剧。‎ ‎  展示问题:《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遭车裂之刑。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  (分组讨论,然后同学举手发言)‎ ‎  生:他“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封建制度。所以尽管他个人不幸,他的改革是成功的。‎ ‎  生:商鞅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发展了小农私有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所以说变法是成功的。‎ ‎  (学生兴奋不已,争先恐后)‎ ‎  生:我也认为是成功的。因这项政策是“富国富民”政策,它使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能虎视东方,“倾邻国而雄诸侯”,为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使秦朝走向辉煌。‎ ‎  生:但“重农抑商”政策,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是他的失败之处。‎ ‎  生:商鞅变法确实富国强兵,但商鞅得罪人太多。他不仅触犯旧贵族利益,遭顽固势力反对,他还制定严刑酷法,加重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使老百姓积怨甚多。特别是得罪太子(即后来的秦惠王),以致最后惹来杀身之祸,落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太失败了!看来他既聪明又愚蠢。‎ ‎  (大家一脸愕然)‎ ‎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下,要达到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目的,采用严刑峻法是法家的必然选择,这也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激烈。当然这对秦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  另外,评价一场变革的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学生意犹未尽,继续举手,积极发言)‎ ‎  生:“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新法未被废除,这表明商鞅能够与时俱进,他的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潮流,并赢得了民心。这是他的成功所在。‎ ‎  (学生鼓掌,气氛热烈)‎ ‎  师:很精彩。那麽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我们又怎麽认识呢?‎ ‎  生: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但摧残了文化。‎ ‎  生:从当时看,值得肯定。因要更好地执行变法,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排斥儒家。‎ ‎  师:排儒是更好地执行变法的唯一选择,但排斥的办法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如果你是此时的一位贤士,你还有什麽更好的办法?‎ ‎  (学生在兴奋中交流各自的做法)‎ ‎  ……‎ ‎  师:归纳总结:商鞅变法触动旧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反对,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变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商鞅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应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  案例点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开放课堂,让他们亲自体验、感悟历史,然后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作出正确的评判。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去内化知识,升华所得。这种交流与互动,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在激情中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转变角色,走进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帮助者和同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