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论文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 ‎  在新世纪的今天,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永恒主题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责无旁贷地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因为环保教育恐怕是覆盖面最广、预防性强、最能奏效的一种环保措施。‎ ‎  一、阅读课渗透环境教育 ‎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潜心提炼教材,注重挖掘环保素材,便可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环保意识像春风一样,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象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之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我在讲析初中语文第三册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时,把环境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收到了显著效果。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夏天燕子翩然归来,果实孕育;秋天果实成熟,落叶纷飞;冬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人们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树木,乱扔垃圾,会是一幅什么景象?只怕是一片垃圾呈现在我们眼前。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真正悟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人表示:要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习惯。我充分挖掘环保的素材,让学生走近环保,提高环保意识,有时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进行教学,既生动又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又增长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收到了很好的环境教育效果。‎ ‎  二、朗读课自然渗透 ‎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强朗读,能使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古诗词朗诵时,让学生欣赏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等的美好景观。这些诗句,无不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有针对性地联系教材,针对当今社会胡砍乱伐,随意捕杀,不顾生态规律的现实,正反对比,则能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之功效。‎ ‎  三、在练习中渗透 ‎  为使环境教育落实到实处,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渗透其中,切忌捆绑的生拉硬扯。在教学初中语文第三册孙犁《芦花荡》时,我曾设计这样一道题目:‎ ‎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  这种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这样的美,我们要从我做起保护好它,别“身在福中不知福”,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单调地念“环保经”。‎ ‎  四、辩论课,加强环境教育 ‎  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让学会体味“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美景。曾经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地球,人类与自然有着亲密无间的感情,可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扩大了对自然财富的索取,于是葱葱郁郁的山川成了光秃秃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河流成了污浊难闻的臭水。那吐着浓烟的工厂、漫天飞舞的黄沙,耗尽了血泪的江河,告诫了我们地球已不再美丽。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科技与环境》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环保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生了根开了花,结出了丰硕之果。‎ ‎  五、作文课注重环境教育 ‎  通过写作文,让学生把环保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具体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六、组织活动,正确渗透 ‎  热爱大自然的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应该经常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 ‎  总之,当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培养环保情感,强化环境意识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时空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播下的种子也将更多、更真、更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