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共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其他论文之共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摘要]共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提高科学探究质量、达成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应该是科学问题的开发者,良好氛围的创造者;“形”、“神”统一的策划者,共生教学的组织者;交流、评价的指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合作探究;科学问题;科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其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共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提高科学探究质量、达成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关键。 一、教师应该是科学问题的开发者,良好氛围的创造者 “探究是人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求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的行为方式。” 探究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的,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1]科学探究除了具有上述探究的一般特征外,它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交流与评价等。其中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是探究学习最关键的要素。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发现问题为思考问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科学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探究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显然,要使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探究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是探究科学问题的开发者与良好氛围的创造者。教师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是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其具体操作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四点:(1)教师对探究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这是学生积极探究与自主建构的良好开端。(2)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关心和激励,努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自信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前提,没有足够的自信,很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3)宽容学生的失误。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面对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也许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有可能“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和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真实的意义。教师要宽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失误。“宽容能增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从而愿意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即使任务艰巨也不畏惧、退缩。若是教师缺少宽容,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知识的机会,而且会使学生丧失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积极探索的欲望”。[4](4)深入钻研教材,正确设置和处理问题。教师在深刻理解科学探究内涵的基础上,选好探究课题,把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教学评价问题化,使问题成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衡量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标准不仅仅是教师“讲”得好,而且要学生“问” 得好!教师开发科学问题的技能就是在这样一个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 二、教师应该是“形”,“神”统一策划者,共生教学的组织者 探究学习不仅要模拟科学探究之“形”,更要渗透科学探究之“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1)好奇心和求知欲。(2)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当然,质疑不是怀疑一切,必须要有一定的事实为依据。(3)求证精神。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究证据、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显得虚无飘渺,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以操作,从而导致探究的泛化和虚化;缺乏后者,前者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变成没有内涵的‘空壳’,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5]教师应该是“形”、“神”统一的策划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实践: 1。以“神”为宗旨,精选探究课题;以“形”为基础,精心设计探究计划,力求“形”、“神”兼备。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牛顿第一定律” 这一节课就是一个探究教学的好课题。教师可以先表演四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一:教师左手拿一页纸,右手拿一本书,双手举到同一高度,然后同时释放,学生看到书先落到地面而纸片后落地,自然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教师不要评判,再作第二个演示实验:把刚才的纸片揉成一个小纸团,与这一本书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学生亲眼看到纸团和书同时落地,对自己在第一个实验后所形成的结论自然产生了怀疑:纸片下落慢的原因可能是空气阻力的缘故。教师再演示第三个实验:从同一个本子上取下两页相同的纸片(轻重一样),把一张纸片揉成小团后与另一张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学生看到纸团先落地而纸片后落地的现象后才确信自己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此时,学生自然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是否下落得快慢一样?”教师再作第四个实验,即用牛顿管实验演示:在真空中鸡毛和石子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同时到达管子底端。连续四个生动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教师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搜集证据,用科学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自由落体公式。最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材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确的回答:“伽利略的科学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行为。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旧的教学观念扎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持久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以至于教师在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教学时仍然只关注学科知识目标,而忽视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学生一生的深远影响。旧观念的惯性作用导致教师在理解科学探究内涵时出现偏差,在旧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行为不可能使科学探究“形”、“神”兼备。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角色不到位,是探究学习流于形式的最根本的原因。为此,教师必须采取以下措施,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1)理解、认同、落实课改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计了新的目标体系,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种目标维度的整合。教师只有理解和认同这些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去落实这些目标,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2)掌握教学观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的机制。观念影响行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确立许多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观念不可能靠别人从外部灌输或者倡导来实现,需要经历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建构过程。要改变培训方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互动的培训方式,教师不仅要“听” 新观念,而且要实践体验新观念。要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习,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掌握新观念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实施技能与策略。(3)教师要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成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变。“教师本人要成为自己实践的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开放性地不断地改革教育现实,并通过分析、批判和修正,不断加深对教育现实的理解,促进教学观念的真正内化和系统化。”[6]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反思自己的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思考与学习方式。反思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也是教育观念转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只有在积极的反思和实践中,才会有本质性的改善和优化。 3。提出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料,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内的探究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和学习资料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学生的探究精神很难得到充分的凸显。为此,教师应提出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料,激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等场所,给学生读书、动脑、动手的机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合作学习的意愿和态度,坐享其成的思想比较严重,那么探究学习很难达到“形”、“神” 统一的理想状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三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是达成探究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课后探究学习的内容如果能由学生自己提出更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科学探究中得到感悟和体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其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只有学生和教师从有效的探究活动中都深刻地理解了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深远意义时,课堂内的探究教学才有可能进入“神”、“形”兼备的佳境。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改变去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笔者认为,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精心组织。第一,促进“组内异质”小组人的自然形成。教师提出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后,让学生自愿结合,注重创新,激励学生“冒尖”。“组内异质” 是学生为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强行划分是徒劳的。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和灵活创造良好的教学时机,搭桥铺路,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和态度,积极促进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用自报公议的方法确定小组长。合作学习要求小组长应该具备如下条件:(1)有百花争艳的奋斗目标,不要一花独放、独善其身;(2)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协助教师把积极互赖和个人责任这两个关键因素落到实处;(3)有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能带动一组学生努力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4)有善于交际的组织能力,能制止交流、讨论中的话语霸权,促使互动、交往的正常进行。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培养符合条件的学生,让他们自愿挑起合作学习小组长的重担。第三,因材施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扶困,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根据学困生的特长和爱好,设计扶困方案,扬长避短取得显著效果。例如,一位特级教师发现一个学生虽然考试成绩较低,但他喜欢动手,对一些小制作比较感兴趣,因此,他引导该生熟悉物理实验,课堂上有意让这位学生上讲台协助老师作演示实验,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又选好课题并提供资料,指导这位学生改进实验,并自制简易教具,课堂上再次为他提供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教师的关注与信任使学困生深受感动,他在课堂上表演得十分成功,教师对他的微小创新给予表扬与鼓励,全班学生一片热烈的掌声,成为这位学困生奋起直追的起跑点。这对那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也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创新教育的大目标促使二者结成合作伙伴,“组内异质”的结构自然形成。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他们积极互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坐享其成的思想没有生存的空间。十全十美和一无是处的学生都是不存在的,有经验的教师能使学困生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跑步前进,并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改变“高分”学生的傲慢态度,使其产生合作诚意,从而促进“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作小组的自然形成,而不是主观划分、指定小组长。第四,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重在创新,重在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内进行,如果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能在课外积极主动地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指导在课内、用功在课外,课堂打基础、课后出人才。如果教师能精选课题,精心组织,会出现这种可喜的局面。 三、教师应该是学生交流评价指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关于科学探究的交流和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关注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是交流内容的组织,包括课题的提出、探究计划框架、信息收集过程和数据处理、基本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存在的问题和新发现等,应学会根据课题特点有所侧重;二是陈述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学会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当众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准备有条理的讲稿,并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 探究学习重视过程评价。教师要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微小创造性及参与的积极性都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第一次成绩不理想,经过努力后第二次取得优异成绩,就可以用第二次的成绩取代第一次的成绩,这样就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不因偶尔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进行科学探究的勇气。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发现学生潜能,了解学生需求;使学生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和不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励、引导学生发展;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评价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把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等成果及时进行展示与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通过评价,为学生树立榜样,典型引路,反馈强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交流评价的指导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