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论故事教学的意义和有效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论故事教学的意义和有效策略

语文论文之论故事教学的意义和有效策略 ‎ ‎ 内容摘要 : 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 , 是增强儿童记忆的添加剂 , 更是儿童想象力的源泉和语言发展的激素 , 如何让故事教学展现更大的教育魅力 ?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故事教学中的潜在因子 , 借助一些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 , 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效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关键词:故事教学 意义 策略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故事教学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激素,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使儿童获得比平时更多更丰富的正确词汇。儿童为什么如此着迷故事呢?首先,故事可说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对于幼儿,没有再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无所知的世界。”为了使儿童认识世界,最好的手段就是讲故事。其次,故事是增强儿童记忆的添加剂。儿童记忆多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既不能给自己提出记忆的任务,亦很难记住成人吩咐的任务。但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内容却让儿童记忆深刻,因为这些故事内容大多能与儿童日常生活和游戏联系起来,使儿童的无意记忆发挥了最佳效能。 ‎ 第三,故事是儿童想象力的源泉。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美妙的童话故事,任何童话故事中都有它现实的成份。 ” 儿童听故事时,除了通过讲述者的语言和表情来了解一些内容外,其余的内容(如故事中的地点、人物、事件等)全靠自己去想象了。经过想象,儿童又渴望知道新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通过想象去再造故事中的具体情境,如此循回往复,创造力在孩子心中开始萌芽。 ‎ 故事教学既简单又深奥,如何让故事教学展现更大的教育魅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让有效发问打开通往成功的捷径。 首先,要正确认识“问”的种类。1. 回忆性设问。 这种设问的目的是指导幼儿回忆。有时是回忆故事的要点,如题目、角色;有时是回忆故事的具体描述,如故事中的角色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时是回忆情节线索,如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等。 ‎ 回忆性设问在故事教学中用得最多。在设计这类提问时,应该注重两点:一是要克服模式化的弊病,不要千篇一律,而要根据目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有侧重地设问;二是要调动幼儿答问的积极性。由于回忆性设问是复习性的,易使幼儿感到乏味,因此要在趣味性上下功夫,让幼儿乐于答问。 ‎ ‎2. 分析性设问。这种设问的目的是指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领悟故事的主题思想。如 “ 是怎么回事呢 ” 、 “ 为什么这样呢 ” 、 “ 你是怎么知道的 ” 等等。 ‎ 分析性设问也是故事教学中普遍运用的,这种设问既要符合故事的特点,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接受特点,不能在准确性和深刻性上过分强求。对于幼儿来说,并非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说出道理来,尤其是一些欣赏性的故事应着重让幼儿欣赏、品味,过多地说教反而会影响幼儿听故事前兴致,使他们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以为故事只是道理的图解、训诫的具象。 ‎ ‎3. 体验性设问。这种设问能够诱导幼儿表达对作品的体验。如 “ 喜欢故事里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 、 “ 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 ” 等。体验性设问不是每次教学都用到的,而是依据故事的内容而定的,一般适用于情感色彩较浓或是非分明的故事。 ‎ ‎4. 联系性设问。这是由此及彼(即由故事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的设问,多用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设问有时是联系幼儿自身实际的,如 “ 故事里的 ×× 是这样做的,我们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呢 ” ;有时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的,如 “ 故事里的 ×× 是助人为乐的,咱们班有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吗 ” 等。此种设问不应滥用,要考虑到故事的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是否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不要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一定要在幼儿有感受、有体验的情况下运用。 ‎ ‎5. 创造性设问。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发散性思维的设问,大多是由故事内扩散到故事外的发挥。有时讲到故事的某些关键处暂停讲述,向幼儿提出想象的要求: “ 想一想,这会怎么样呢? ”‎ ‎ 待幼儿猜一猜、议一议之后,再接着往下讲。这样既能吸引幼儿,又能促使幼儿动脑。有时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幼儿就故事的某些发散点进行改编或创编。如 “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 、 “ 如果不是这样,会怎么样 ” 等。在设计这类提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这种设问要求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适合大一些的幼儿;二是这种设问只适合有可能发散的作品。如讲述《乌鸦喝水》之后,可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改编: “ 乌鸦用别的什么方法也能喝到水呢? ” 等等。其次,要有效运用“问”的方法。 1 、角色设问法。 设问一般是第三人称口吻的,而角色设问则是第一人称(即故事中的角色)口吻的。如讲了(小兔乖乖)后,教师以兔妈妈的身份(可持兔妈妈的指偶)设问: “ 我是兔妈妈,我现在问小朋友,我敲门的时候要怎样说,我的兔宝宝才会给我开门? ” 这种提问对幼儿有特殊的吸引力,因为幼儿在听故事时很容易产生移情,以角色身份设问,会使幼儿更直接地产生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从而十分容易地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之中。这种情感体验还会使幼儿乐于答问,并答得真切、深刻。由于它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答问的积极性,因此角色设问法特别适用于回忆性设问。2 、提示设问法。 教师先讲述故事的有关片断,再就此设问,引导幼儿回忆。有时是正面提示故事的片断内容,再让幼儿回忆。例如先说一段故事中某角色的独白或对白,再问幼儿 “ 这是谁说的?说了以后怎样了 ” ;有时是反面提示,即教师有意讲错有关的内容,然后让幼儿回忆辨正。如 “ 是这样的吗?什么不对?应该怎样讲 ”‎ ‎ 。此种设问有猜测、有回忆、有判断,能激发幼儿答问的积极性,适用于片断的回忆性设问。 ‎ ‎3 、铺垫设问法。此种设问通常在讲故事前进行,它是为正式讲故事做铺垫的。有的铺垫设问是让幼儿体验故事特定的情境,如讲《迷路的小花猫》前,让幼儿设想故事的情境: “ 在冬天的晚上,刮着大风,飘着雪花,你迷路了,这时你会感到怎样? ” 让幼儿陈述自己的体验后再开始讲故事。这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的深入体验和感受:有的铺垫设问是让幼儿先想一想、议一议故事的有关问题。例如讲《太阳跳下来》之前,让幼儿议一议 “ 如果天上没有太阳会怎么样 ” ,接着再转入故事: “ 太阳不在天上呆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讲故事就知道了。 ” 这种设问必定会引起幼儿的兴趣。 ‎ ‎    4 、悬念设问法。一般的设问是有问必答,而悬念设同却是问而不必立即作答。当讲到某关键处或转折处,为引起幼儿的悬念,可插入 “ 这是怎么回事呢 ” 、 “ 接下去会怎么样呢 ” 等设问,问完后可稍作停顿或让幼儿议论一番,引起幼儿急待知道下文的悬念时再继续讲述。这种设问能产生悬念,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二、让手势表演为故事教学增添生动色彩。 ‎ 手势表演具有形象性、动态性 、表演性、象征性的特点,另外,运用手势时,不需要准备材料,不需要创设太多的情境,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运用,非常方便。那么如何因时、因事巧妙地运用手势呢?1 、用于教师讲述故事。 ‎ 如果教师能边讲述边用手势表演故事内容,使幼儿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那么必然会使讲述更具吸引力。例如第二遍讲《金鸡冠的公鸡》时,教师左手做公鸡状,右手做狐狸状,边讲边演,幼儿兴趣倍增,听得非常专注。一些幼儿还情不自禁地学做手势,学讲故事,提高了幼儿听和学的积极性。 ‎ 教师在故事讲述中的手势运用应注意几点:①第一遍讲故事时不要运用手势,以便让幼儿专心地欣赏作品,第二遍讲述时可用手势辅助;②教师做的手势要形象地反映事物的典型特征,并让全体幼儿看清楚手势表达的意思;③教师的手势不要成为规定的范式,应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手势;④教师运用手势讲述时,应以讲述为主,手势为辅,不要喧宾夺主。 ‎ ‎2 、用于幼儿复述故事。 ‎ 以往复述故事的做法较单一,难以调动幼儿反复讲述的积极性,而加入手势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复述的积极性,有助于他们对故事的记忆。复述时的手势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 ‎( 1 )个人复述:幼儿在集体复述或个别复述时,先独自伴以手势练习,然后将故事讲给自己、同伴或众人听。 ‎ ‎( 2 )幼儿合作复述:两个以上的幼儿自愿组合,伴以手势一起合作来复述故事。因为用手势合作复述需要分配角色、协调关系,所以应在幼儿经过个人练习,并对该故事的讲述已比较熟练的基础上进行。 ‎ 幼儿用手势合作复述可以提高复述的效果,如谁讲述时有困难、说错了、忘记了,就可以相互提示、纠正;合作表演还能促使合作者协商、交往,有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 ‎( 3 )师生合作复述:教师有时可与一个或几个幼儿运用手势合作进行复述。教师的参与不仅能明显提高幼儿复述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指导。 ‎ ‎3 、用于幼儿创编故事。 ‎ 创编时运用手势不是辅助现成的故事讲述,而是让幼儿对手势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例如,教师单手握拳,让幼儿想象这个手势像什么。经过幼儿的大胆想象,便有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如石头、面包、锤子、西瓜等。有时教师还可以做一连串的手势,让幼儿对此进行创造性想象,并据此讲出小故事。其进行过程是这样的:在做手势前先让幼儿明确教师的意图,如要求幼儿仔细看教师要做什么手势,手势像什么,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以较慢的速度进行手势演示,让幼儿反复观察、想象该手势所表示的意义,最后由幼儿根据这些手势创编故事情节。 ‎ 总而言之,孩子的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作为一名教育者,让孩子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是我们的目的所在。让孩子学得开心,快乐成长则是我们的心愿。选择故事教学,启发孩子的心灵和智慧;研究故事教学,让愉悦和精彩在教学中遍地开花。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