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论文之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 ‎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意识 ‎  ‎ ‎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参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  一、充分利用学具、树立学生参与意识 ‎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树立参与意识,培养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把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有机的结合。‎ ‎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教师可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利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活动角,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更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在教学画角时,教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会画出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学习过程,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既体验到参与学习过程的成就感,又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  二、营造参与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  (一)要摆正教师的位置,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氛围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无形中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恪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热情的神态,风趣的语言,富有幽默感的动作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  (二)要善于创设情境制造悬念 ‎  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热情投入认知过程,最终悬念得以解答,知识得以掌握。‎ ‎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几个数,让学生通过计算说出哪几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回答后老师宣布:“同学们可以任意地说出一个数,我就能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可以当堂验证。”这时,同学们举手说出了一大串数,为了难住老师,有的同学还出了几万几千几百的数,老师马上准确地做出了判断,学生经过验证,对老师的正确判断感到十分惊奇,心里疑惑不解:“‎ 老师没有计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  三、树立学生参与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并在探索中同亲身观察、猜想、实验并加以证实的过程。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绝大部分是依靠自己获得的,小学数学学科中有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 ‎  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这个阶段。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树立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 ‎      四、及时进行反馈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     ‎ ‎ 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只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活动又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在教学(下转第53页)(上接第71页)过程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以思维程序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优化的思维程序,学生才会依序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很重要。实践表明,反馈信息愈畅通、愈及时,教学成效就越大。可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调整。 ‎ ‎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l/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这时候,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实际烧煤量比原计划少,也就是原计划烧煤量多。求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该用(1+1/9)才对。为什么用减法?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通过画图进行讲解,有的学生通过找等量关系进行说明。学生克服了受以往解答应用题思维定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特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全班同学人人受益。通过及时反馈信息,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 ‎      五、在合作中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 ‎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机械地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从而培养参与能力,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只有参与才会有所发展。‎ ‎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在几分钟后,各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从而真正体验到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 ‎  教,是交给学生学习能力;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思索,在思索中掌握知识,又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亲身体会数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内化数学,才能使他们的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叶丽华(1976-),女,供职于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意识 ‎  ‎ ‎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的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参与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  一、充分利用学具、树立学生参与意识 ‎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入手。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树立参与意识,培养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把知识的获得,思维的发展达到了有机的结合。‎ ‎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 时,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几何图形,因此,角的认识及画角是教学重点。教师可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请他们指出上面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实物角,再让学生利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活动角,学生通过动手做角更加深了对角的认识。在教学画角时,教师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开始,学生会画出各种各样的不规则的角,比如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等等。针对画角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本上找答案,引导学生主动练习,并再次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用笔和尺画角。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参与学习过程,终于画出了正确的角,并总结出了画角的方法。这样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既体验到参与学习过程的成就感,又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  二、营造参与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  (一)要摆正教师的位置,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氛围 ‎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切忌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无形中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恪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热情的神态,风趣的语言,富有幽默感的动作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  (二)要善于创设情境制造悬念 ‎  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热情投入认知过程,最终悬念得以解答,知识得以掌握。‎ ‎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几个数,让学生通过计算说出哪几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回答后老师宣布:“同学们可以任意地说出一个数,我就能判断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可以当堂验证。”这时,同学们举手说出了一大串数,为了难住老师,有的同学还出了几万几千几百的数,老师马上准确地做出了判断,学生经过验证,对老师的正确判断感到十分惊奇,心里疑惑不解:“老师没有计算,怎么会知道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  三、树立学生参与的信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并在探索中同亲身观察、猜想、实验并加以证实的过程。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绝大部分是依靠自己获得的,小学数学学科中有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 ‎  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这个阶段。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4”、有的说“18-9”,教师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情绪很高。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树立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 ‎      四、及时进行反馈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      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只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活动又总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的。在教学(下转第53页)(上接第71页)过程中,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加以思维程序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优化的思维程序,学生才会依序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很重要。实践表明,反馈信息愈畅通、愈及时,教学成效就越大。可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程度、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调整。 ‎ ‎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应用题”‎ ‎:某工厂四月份烧煤12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l/9,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这时候,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实际烧煤量比原计划少,也就是原计划烧煤量多。求四月份原计划烧煤多少吨,该用(1+1/9)才对。为什么用减法?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通过画图进行讲解,有的学生通过找等量关系进行说明。学生克服了受以往解答应用题思维定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特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全班同学人人受益。通过及时反馈信息,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健康全面地得到发展。‎ ‎      五、在合作中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 ‎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机械地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从而培养参与能力,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只有参与才会有所发展。‎ ‎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在几分钟后,各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从而真正体验到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 ‎  教,是交给学生学习能力;学,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思索,在思索中掌握知识,又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亲身体会数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内化数学,才能使他们的能力主动地得到发展。  作者简介:叶丽华(1976-),女,供职于浙江省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