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学生徜徉在语文之美中
语文论文之让学生徜徉在语文之美中 温岭市泽国镇第二中学 钟建华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之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本文从理解主题,感受社会美;借助形象,感受自然美;展开想象,感受意蕴美;欣赏语言,鉴赏艺术美;激发学生,大胆创造美等方面阐述了语文审美化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方法 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教育理论家杨东平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情、人性之美,最有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为一种应试训练。”在应试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几乎变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应有的魅力,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 的误区,因而导致学生人格的缺陷、创造力的枯竭、审美体验的萎缩,缺少对人的关怀。其实,语文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美与心灵和谐的特殊课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进行语文审美教育,需要师生具备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思维状态和情感状态,把自己放到文本中去,与作品对话,与形象接触,充分认识文本中丰富的内涵和生命的美质。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一、理解主题,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因此,阅读写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新闻、通讯、小说等作品时。应提出欣赏社会美的要求,根据审美对象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美的因素,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读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真是盛况空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显示出苏轼那英武豪迈的气概,保卫祖国边境的信心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文章写朱自清与父亲到南京后,父亲因为要奔波谋事,本已说定“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到浦口上车,“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这 “踌躇了一会”反映了父亲在谋事与送“我”之间的矛盾,而“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则表明父亲将谋事暂时搁置,执意为“我”送行。从“踌躇”到“终于决定”这一心理过程,完全表现父亲对“我”的无限关切之心。进了江,进了车站,父亲给我拣定座位以及嘱托茶房照应等,可以说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都想到了。而“我”呢?先是嫌他“说话不大漂亮”,后来竟至“心里暗笑他的迂”来了,无论是“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还是“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我”的心里被父亲的慈爱和迂执感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挚爱,我从内心里自责、自嘲,进而变化到“我”对“那时”父亲爱子之心的不理解态度的不满和追悔,加深了“我”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水到渠成地把动情原因向高潮推进。《背影》事小蕴深,词约意丰,聚光到一点“泪眼”看“背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渗透纸背,直指人性人心,显示出《背影》的“真挚清幽”,可以不断引发问题意识,于细微处见精神,捕捉生活中最美的形象。《背影》写出了对父亲的突然感悟,从而启迪读者更深切感受到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我爱我家,我爱家人,增进一种普遍需要的“良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典的魅力。 还有正反面对比,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星期天出游,都力图打扮得漂亮一些,有风度一些。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菲利普夫妇可算是形美而神丑的典型。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二、借助形象,领略自然美 美的自然在哪里?自然有自己的语言。古人说:“窥情风景之上。”真正欣赏风景的人,看到的是风景之外的东西。真正的语文教学,或许是那些知识点之外的东西,就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的工夫如何去做?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和自然对话,将何处不能存在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山水风光之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所侧重地渗透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写冬天的水色,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溶为一体,描绘泉城鲜艳明丽的色彩。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的水山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宋代山水画家郭煦曾说:“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又说:“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而不活。”这些都是讲自然整体和谐的美。还如《故乡》一文有这样的语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这里的“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作者运用这明丽的色调描绘了一幅蓝天、碧海、沙滩、圆月、一望无际的瓜田美景,构成一幅优美的月夜田园图,对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的展现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也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教师适时把握,让学生通过朗读、鉴赏来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情感。 三、展开想象,感悟意蕴美 东方文化重感悟,语言作品的理解更重感悟。文学作品都有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直接形象即作品直接展示给接受者的具体事物;间接形象并不作用于欣赏者的感觉器官,而是欣赏者凭借作品提供的直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其意蕴之美。继续以《背影》为例,写“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可见“父亲”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父亲”的衣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刚好反映家境困顿,但“父亲”却在这种情况下,给“我”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我”铺在座位上,以抵御北国之风寒。我们可以想象朱自清父亲此时的心里,尽管负债累累,囊空如洗,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能做的一切,他父亲都做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子衣着上的对比,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体现了作者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造成了感情上的波澜迭起,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在水上飞翔,漂流着片片粉红色桃花瓣的水里,肥壮的鳜鱼趁着“桃花汛”在追逐嬉戏。一个渔翁,坐在小船上,戴着笠,穿着蓑衣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一幅丽而不艳、疏而不空的写意山水画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力启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体会到作者对江南春色的赞美,对身心沉浸在画景的喜悦,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恋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讴歌。涵咏体味,豁然开朗;得意忘言,妙然心悟。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含义丰富,教学中应注意找准切入口,读出“味”来,感受意蕴,进入意境,让学生获取美的熏陶。 又如《春》中描写“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在文章的结尾以人喻春,赞美春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为这篇文章设计出各种结尾,这有益于想像、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像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四、欣赏语言,鉴赏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 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把握文本,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欣赏多彩多姿的艺术美。例如朱自清《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及“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这正是语言朴实之美。买橘子是《背影》中传神之处,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轻松”神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蕴涵着深情的心理,是父亲为儿子做了最后一件事的心安理得,是愉快的心情得到了释放的表现。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和满足。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情达到了高潮。买橘子后父亲心情喜悦的这一细节,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其深意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们要指导学生细细咀嚼朴素真挚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如同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作者用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纯用白描手法,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晚秋景色,从而含蓄地表达出一个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全词色彩鲜明,音节和谐,用词准确凝炼,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而《春》则多有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情感,如写花色鲜艳,用“火”“霞”“雪” 来比喻: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描绘其明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栩栩如生;写春雨“像牛毛,像发针,像细丝”,写出春雨特点;结尾三个句子比喻奇巧,韵味无穷;文章在叙述关键处、嵌入“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启发联想、启迪心智。全文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还有很强的节奏感。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开展美读,细细品味语言才能体会到。 五、激发学生,大胆创造美 我们并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少的是创造美的胆量和激情。语文教学要在文学作品的品评、借鉴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选择与内容相统一的美的表达形式,表现出生活中的美。可以课文为例,根据讲解的知识要点和学习技巧,让学生做课外知识题或阅读训练;可以课文为材料,联想发挥,进行写作拓展训练,写读后感、评论、续写或补写等。例如学完经典小说《故乡》,可以让学生点评人物形象杨二嫂、闰土、迅哥儿和宏儿。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所写的生活与他们自己的家庭、学校、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作比较,谈启示,勉励或警戒自己。如《背影》的对话环节结束后,让学生写个片段: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地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 请你抒写最为感动的一瞬。在学完《白杨礼赞》等描写单一自然物的散文,学生既感知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又能像作者那样崇敬白杨,并能鉴赏出茅盾对白杨的礼赞是对抗日军民的礼赞,是对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礼赞。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借鉴这篇课文,从社会生活中捕捉美的素材,将材料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比如写能使用象征手法及多种修辞来表达主题的《翠竹赞》、《小草颂》等文章。 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了感受美、欣赏美,把它延伸到作文,就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感悟生活,习作“美文”。我们要打破束缚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令学生向往的“欢乐45‘”,对他们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眼前的景、心中的情,我们都要鼓励学生尝试着去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火热的审美情感,真实、独特、“审美”地来表达,激发学生创造美。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感受,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都应给予肯定表扬。尽力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的过程,并对学生的“发现成果”做强调的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享受发现的欢乐,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学习中掌握的美的知识,确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尝试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美。教学中,对《春》之绚烂、《背影》的真情、百草园的乐趣、长河落日的壮美、枯藤老树的悲情韵致等等,学生感受、理解了其中的情、景之美,还可以让学生用诗歌、舞蹈、绘画、歌曲,甚至雕塑等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在语文的学习中融入各种艺术形式的美的创造,最终也提高了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语文教材提供的得天独厚的美育条件,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美,有意识地去发现、鉴赏这些美,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化教学,把美育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心灵中去,把学生培养成心灵美好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钱梦龙等。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J].语文学习,2002,(3)。 [3]王双丽。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及其引导办法探讨[J].青少年研究,2004(2)。查看更多